第一六六章 言論自由(上)(2 / 2)

內閣大臣真正頭疼的,是禦史,也就是所謂的清流,這批人的官職雖然不高,權力也不大,唯一權力就是可以彈亥百官,言不治罪,也就無限的罵人開火權。因此在大多數時間裏,這批人就像瘋狗一樣,逢人就咬,什麼事情,不管好壞,都要大罵一通,如果逮著了一點錯,那就更是不得了,可以上綱上線,大帽子亂扣。而且罵人之後,還是一付大義凜然的樣子,大有罵了你又怎麼樣。

雖然說言官也確實鬥倒過一些貪臣奸臣, 但破壞力也不容小視,許多本來是正直的大臣, 因為一些小過失, 也被言官給整息了火,而且許多正確的事情,正確的政策,結果也都被這批所謂的清流給攪黃了,明朝後期,還有南明弘光朝廷的東林黨,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在一種史學評價就認為,明實亡於清流或東林。

因此幾位內閣大臣都擔心,畢竟這和參政院不一樣,參政院現在有會議規範製度約束著,也鬧不起多大事情來,就算是正式建國,參政院升級成國會,也是隻管立法決議,內閣管行政,各顧各的,誰也幹涉不了誰。而一但允許民間公開辦報,就等於是給了清流一個話語權,那麼他們就有機會引導輿論,對政府的政策、決議橫加指責,堅以議論,再不就是口誅筆伐,罵人還不帶一個髒字。而商毅是皇帝,當然可以不在乎,而內閣往往就是首當其衝。當然誰都不希望給自已扶植一幫敵對勢力出來。

如果這幾位內閣成員現在都還是平頭百姓,說不定也會加入到清流一黨中去,對民間私人報絕對會舉雙手支持,但現在都是內閣成員,所考慮的問題,所處的立場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想到這裏,商毅也不禁苦笑了一聲,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屁股決定頭腦。不過這也是因為幾個人被明朝的清流們給弄怕了,同時對報紙的功能也不了解。

其實在另一時空裏,報紙用來批評政府,批評國家政策,甚致指責某些官員,都在正常也不過了,而且從積極意義上說,這樣的做法也確實起到了相當的輿論監督作用。當然也不派除某些報紙被一些政治勢力利用來當槍使,純粹是惡意攻擊,為反對而反對,甚致宣揚一些極端、錯誤的言論。但報紙並不是一家獨有啊,所有的政治勢力都有自已的主打報紙,或者說所有的報紙也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有向燈的就有向火的,大不了大家就打嘴仗唄。反正誰也說不了誰,鬧騰一陣之後,就會消停下來,轉入到下一個熱點話題去。除非是一個極端腐蝕、落後的政府,能夠讓所有報紙都眾口一詞,發出對政府不滿的聲音來。

而且一份報紙的生命力在於其報導內容的真實、詳細和及時,以及評論的中肯和見地,真正讓看報的人了解事情的真像,和隱藏的內幕,開口罵人,亂點大炮,故作驚人之言,製造噱頭,在短時間還可以吸引眼球,但不能長久,如果沒有真正的底蘊,一份報紙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另外,盡管說是言論自由,但自由也不是無限的,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至少不能宣揚暴力反動、弄虛造假、惡意罵人什麼的,因此還是有不少規則製度限製。

聽了商毅的解釋之後,幾位內閣大臣也都明白過來,說簡單一點,就是清流可以辦清流的報紙,政府可以辦政府的報紙,大家就通也報紙來爭吵,當然好過在朝堂上爭吵,而在這方麵,政府顯然要比私人有優勢得多,想想看[中華時報]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十萬份,而民間的私人報紙想達到這個數字,還需要很大的努力,而且在信息及時、內幕消息詳細等方麵,政府的報紙也要比私人報紙有優勢。

其實幾位內閣大臣也都清楚,如果報紙也像參政院一樣,在一套真正有效的製度規範的約束下,確實還是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用輿論監督政府的行政管理,官員的行為規範,反應民間生活,讓政府了解基層情況,民心民意,確實都要比過去好得多。同時也對商毅充滿了信心,認為他一定能夠製定出一個真正有效的製度規範來。

――――――――分割線―――――――――分割線――――――――

前兩天不小心,在書評區裏把自己給禁言了,升級了書評管理後,不知在那裏恢複,後來請教顧問MM才搞定, 在此向顧問MM零星小雨致謝.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