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教育和科舉(上)(2 / 2)

而今天就有一份提案,被內閣一致認為,應該否定掉,提案的內容是建議南京政府開科取士。

對於開科考本身,內閣的成員都並不反對,因為這是曆代王朝的慣例,任何王朝建立之後,都會正式進行開科取士,但也都一致認為,現在的南京政府,並不是舉行科舉的最好時機。因為現在還是戰爭時期,沒有多佘的精力來組織科舉,而且雖然說南京政府的地盤已經不小了,按明朝行政劃分的二京一十三省計算,南京政府己經完全擁有了南直隸,湖廣、浙江、江西、山東、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這一京七省的地方,說是天下三分,己占其二,一點也不算過份。

但河南、福建、廣東、廣西這四個省卻都是剛剛才收複,有不少地方連行政機構都沒有建全,致於縣學、私塾更是十缺**,因此就是舉行科考,也隻是長江沿岸的幾個省份玩,不具備代表性。因此還是等全國統一之後,再正式舉行全國統一的科考。

商毅也同意內閣的意見,不過他想深了一層,就是對科舉進行一次革新。

盡管商毅也知道,科舉製度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弊端,但也不打算徹底取消科舉製度,因為商毅也找不出一套比科舉更好的選撥官員製度。這就好比在另一時空裏,盡管越來越多的人對高考製度口誅筆伐,強烈攻擊,但卻還是要一年一年的辦下去,因為不管怎麼罵,誰也拿不出一套比高考更合理的製度出來。

科舉製度發展到明朝,各種規則,製度己經十分完善了,而且也確實是一種相對比較公證的官員選拔製度,直接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製。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製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製度。

因此自宋以降,中國的主流官員基本都是通過科舉產生,而且在宋朝的宰相、明朝的內閣大臣、清朝的漢族軍機大臣,不僅要是通過科舉產生,而且還必須是一甲進士的範圍內產生。在明朝中後期,就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麵。

在十八世紀的歐州各國的有識之士,都對中國的科舉製度讚歎不已,因為不論出身,隻要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就可以通過考試成為官員,這是相當文明的表現。

另一方麵,科舉製度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盡管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在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使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而且在考生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在近代以前,中國的識字率一直高於世界水平,科舉製度在其中也發捍了重大作用。因此科舉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不好的是科舉的形式和內容。

商毅知道在這個時代,科舉最大弊端就是形式單一、呆板,隻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而考試內容則與實際完全脫節,在宋朝的時候,科舉的題目還會與時政掛勾,而文章的形式也沒有俱體的要求;但到了明朝,科舉的題目已經限製在四書五經的範圍以內,而且還是以朱熹批注的四書五經為標準,不允許有自已的思想,內容也是純粹的討論道徳,同時文體必須是以八股文。結果造成了思想僵固。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隻能鑽迷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裏;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製。

另外由於科舉隻考文章,不考其他,因此除了少數人以外,絕大多數通過科舉出來的官員都會發現,自己除了能寫一筆好文章之外,對做官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識都是一竅不通,隻能依靠手下的師爺、書案、孔目、衙役等一幹吏員來處理政務。而這幫吏員也趁機蒙上欺手,雁過拔毛,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了。

而清朝代明之後,又把科舉幾乎原封不動給繼承下來,同時對科舉的內容管得更嚴更緊,結果造成了中國學術界的思想全麵禁錮,萬馬齊暗。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麵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