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多爾袞己經做好放棄大軍,輕裝南逃的準備,但同時仍然對援軍能夠攻下大名府,打通北返的道路一直都抱有很大的期盼,當然在此之前,還是要守住開封才行,因此不僅對陳留和朱仙鎮修建了防守工事,而且在兩地的防守兵力也同時不昔代價。
雖然在陳留和朱仙鎮派駐的兵力都隻有三萬人,但這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不大,兵力派多了並沒有用。而且派駐的都是目前開封清軍的精銳士兵,多爾袞不僅把僅存的一萬八千多新軍和一百二十餘門火炮,以及開封城內剩餘的其他火器,也全部都分派到兩處的防線。另外一但有損失,開封那邊也隨時補充。因此也可以說一但陳留和朱仙鎮失守,開封城根本就無法守住。
當然這一方麵是因為在豫北戰場分出勝負之前,必須先守住開封,而多爾袞也有另一種想法,就是如果援軍無法攻取大名府,那麼這十幾萬大軍也就全部扔到中原戰場了,與其到那時被中華軍殲滅,不如在這個時候,趁著全軍希望尚存,還有幾分鬥誌的情況下,和中華軍拚死一戰,那怕是都葬送在陳留和朱仙鎮的戰場,也可以多消耗一些中華軍的兵力。
而就在這時,清軍也收到了大名府一線發過來的消息,聯軍的東路軍進展順利,己經連續攻破了中華軍的三個阻擊陣地,很有可能攻取大名府。
中華軍攻占了大名彰徳一線之後,雖然截斷了中原清軍的退軍道路,但中華軍畢竟隻能封鎖大路,不可能截斷每一條通過大名府、彰徳府的小路,因為沒有足夠的兵力,清軍的大軍雖然不能穿越這段地區,但個別的探子還是可以通過一些山路小徑,在兩地間來回傳遞消息,因此北方的各種消息也還是能夠傳遞到開封府來,當然時間要比正常的時候慢幾天。
不過這一消息總算還是來得及時,因為正好在中華軍向開封發動進攻之前,對於清軍來說,這個消息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因此士氣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振奮,畢竟希望己經出現了。
中華軍是在十月十四日向陳留縣發動進攻的。由於有了豫南戰役的經驗,中華軍並不急於立刻向清軍發動進攻,而是釆用豫南戰役同樣的以大規模土工迫進戰術,穩雜穩打,逐步攻擊,把戰壕一直挖到清軍的前沿陣地,攻占一村鞏固一村。
在陳留縣的外圍,清軍一共占據了王莊村、石碾莊、班莊、三裏堡莊和大寺村五個駐點,最外圍的一道戰壕雖然不是互相連通,但都是呈多層分布,縱橫交錯,十分複雜。同時也有少量豫南戰場的敗軍逃到開封,因此守衛開封的清軍也知道中華軍在豫南戰場釆用過土工迫進戰術,在這一段時間裏,清軍也商議出一些對付土工迫進戰術的方式,就以戰壕對戰壕加短促突襲相結合戰術
即中華軍在挖戰壕的同時,清軍也同樣從自己的陣地內,向中華軍陣地方向也同樣挖掘戰壕,所不同的是中華軍是挖“之”字型戰壕向清軍的延伸,而清軍則是挖出一圈一圈橫向戰壕,用於截斷中華軍的戰壕。
中華軍隨軍帶來了約五萬多名民役,而清軍更簡單,直接強征開封地區的民役來挖掘戰壕,因此在前二天的戰鬥中,雙方並沒有出動地麵部隊,隻是在陣地上互相用火炮對轟,而雙方的民役卻在地平線下奮力的揮動著鐵鍬、鋤頭、鐵鎬等工具,在河南遼闊的田野、平原地帶努力的挖掘著泥土。
如果在這個時候從天上俯看,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從雙方的陣地上,錯綜複雜如迷宮,密密層層似蛛網一樣的壕溝正在不斷的互相接近著。
在三天之後,雙方挖掘的戰壕終於發生了接觸,中華軍的好幾道“之” 形縱向戰壕都與清軍的橫行戰壕互相接通上。就在中華軍的戰壕和清軍戰壕連通的一刻,戰場上的平靜也立刻被打破,清兵和中華軍的士兵在狹窄的坑道裏揮動著武器,進行激烈的戰鬥。
但現在戰場的戰壕就向迷宮一樣,橫七豎八,交錯淩亂,因此盡管雙方已經展開了戰鬥,但也僅僅隻是這個迷宮的一個局部,而且戰鬥是在地平線以下進行,如果是站在地上稍遠一點的地方,很難發現一場激烈的戰鬥己經開始了,因妝在地其他地方挖掘戰壕的民役和士兵們還不知道,依然還在奮力的進行著土工作業,一直到和對方的戰壕相接上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