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豫北戰役(三)(2 / 2)

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小笠原忠真下令,命小倉藩的兩千火槍兵首先向中華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但日本的火器發展,本身就缺乏整體性,也少有與歐州的交流,而且在徳川幕府取得了穩固的統製地位之後,火器的發展也就停滯不前,因此曰本的火槍水平始終還停留上十六世紀六七十年代,而且全是火繩槍,實際上連清廷都不如,畢竟這個時候的清廷也開始玩燧發槍了。

火繩槍的射程近,射速慢,而是點火方式極為麻煩,如果是用來防守,或許還能應付一陣,但在進攻中,幾乎毫無用處,小倉藩的火槍兵端著火槍還沒等進入到自己的射程內,就被中華軍的火槍一陣猛打,頓時死了一大片,而有些火槍兵見了,趕忙將自己手中的填裝好的火槍射擊出去,但這時離日本軍隊火槍的射程還差著很大一段距離,根本就是白廢功夫。而中華軍的火槍卻可以十分輕易的打中日本士兵。因此雙方根本不是對等的戰鬥。

見火槍不起作用,小笠原忠真隻好下令,撤下火槍兵,攻派其他部隊,向中華軍進攻。

不過曰本軍隊的鬥誌和戰鬥力,確實要比朝鮮軍隊強得多,盡管這時日本國內也巳經趨向太平,徳川幕府也沒有向外擴張的野心,而且在自從島原之亂以後,日本也有十餘年沒有經過大的戰爭了。

但日本的體製與中朝二國有很大的不同,中朝二國是釆用高度的中央集權製度,在正常的情況下,地方不僅根本沒有能力與中央相衡,而且在政軍財等方麵,也都要全麵的受製於中央。而這個時代的曰本則是一科中央集權和分封並存的製度,徳川幕府雖然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但在曰本國內還分封了一百多個大名,而且各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部,都有相當大的自主權,盡管徳川幕府也想了許多辦法,盡力削弱各大名的權勢,但也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畢竟不能過多幹涉大名的內政。

一但有了自主權之後,各大名都沒有放鬆對本藩軍隊的編製和訓練,再加上現在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統治的高峰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因此各大名也有足夠的財力給軍隊提供更好的裝配。而一般的平民想要出人投地,最捷徑的方式就是投效到各大名的門下,做家臣武士,或者選擇做一名自由武士,闖出名頭來,出仕到大名的家臣。

而且日本人天生逞強好鬥性格,加上一直以來具有付憂患意識,因此雖然這時沒有戰爭,但曰本各大名均保持著相當的兵力,如薩藦、長州、能本、仙台這樣的大藩,一次性派出幾萬兵力,是絕對做的到的,並且紛紛聘請知名的武士出任各藩的兵法指南,教習士兵。因此這個時候,曰本軍隊的戰鬥力或許比豐臣秀吉或徳川家康時代要差一些,但絕不是承平己久的朝鮮軍隊可比的。

因此盡管小倉藩的士兵並非是日本強兵,但在一整天的進攻中,仍然表現得十分積極,盡管遭到了中華軍的猛烈打擊,但並沒有出現怯戰的現像,就好像都不怕死一樣,依然奮不顧身、前撲後繼的向中華軍的陣地猛攻。而且和朝鮮軍隊那種被逼無奈,不得不冒死進攻的氣勢完全不同。但

但結果仍然是可想而知道,在中華軍猛烈的火力打擊下,無論曰軍的進攻怎樣積極,怎樣勇猛頑強,但依然還是無法攻破中華軍的防線。雖然在邱城鎮隻有一個團的中華軍駐守,但防禦力依然不可小視,由其是配備了大量的連發槍之後,中華軍的火力己經遠遠超出另一時空裏的這個時代,達到拿破侖時代,甚致是更後一些的水平。因此在沒有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是很難突破中華軍的防線。

結果在一天的進攻中,小倉藩的軍隊損失了近三千人,但中華軍在邱城鎮的防線依然牢不可破。第一天的戰鬥,以清日聯軍無功而返而告終。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