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到淮河北岸戰場的援軍是淮南軍區的第一軍,因為清軍向中華軍的西北防線發動夜襲之後,李定國就立刻派人到淮河南岸,向成進請求支援。而成進收到李定國的求援之後,也立刻派出第一軍,馬上趕赴淮河北岸,支援那邊戰場的戰鬥。
等第一軍到達了淮河北岸之後,李定國也立刻下令,將第一軍的兩個師一個旅分散開,分別在三個戰場向清軍發動反擊。
在淮河南岸的戰鬥結束之後到現在,第一軍的士兵差不多休息了五六個小時的時間,雖然說這時並沒有完全恢複疲勞,但和這邊己經激戰了半夜的部隊相比,也能算得上是一支生力軍。因此在他們加入戰團之後,立刻將戰場的局勢扭轉過來。
首先是清軍的那兩支準備當棄孑放棄的突擊部隊抵擋不住中華軍的反擊,隻得向回敗退了下去,而阿山和阿哈尼堪兩部人馬雖然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但也沒有意義。因為這次突圍己經徹底失敗了,再繼續與中華軍苦戰,隻能使清軍的傷亡更大,不如先退回去,守住自己的陣地,然後再想別的辦法。因此這兩部的人馬也沒有多撐下去,很快也向回撤退。
但阿山和阿哈尼堪想得雖然很好,退回去之後仍然先守住自己的陣地,再想別的辦法突圍,但這時李定國己經意識到,隻要是能夠牢牢的咬住敗退的清軍,也就能夠順著清軍的敗勢殺入,攻破清軍設在息縣外圍的防守陣地,因此現在正是一個難得的大好時機,如果打得好,甚致還可以一舉攻入息縣,實現殲滅阿濟格部的計劃,因為這時李定國也已經知道,十八軍己經攻占了息縣東麵的城外陣地,並且攻開了城牆,正和清軍激戰得正是熱鬧。
於是李定國也立刻下令,各路的部隊殺出陣地,追趕清軍,不許放過,並且立刻向清軍的陣地發動進攻。同時李定國也向淮河的成進通報了自己的計劃,讓他將留在淮河南岸的十五軍也準備好,隨時都有可能渡過淮河,支援北岸的作戰。並且又下令把付責阻擊援軍的第十一軍也調回來參戰。
因為這時李定國也知道,開封的多爾袞基本己經放棄了阿濟格部,是不會派出援軍來的,在這種情況下,第十一軍還留著阻擊援軍,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在息縣戰場上,正需要大量的預備兵力,因此完全應該將十一軍調回來參戰。
而這時在戰場上,淸軍的突圍己經全麵失敗,四支突圍的人馬也全都在向回敗退,有的中華軍的部隊也發現了這個難得的戰機,因此還不等李定囯下令,就已經殺出了自己的陣地,追在清軍的隊伍後麵,向清軍的陣地進攻過去。當然也有的部隊比較穩妥,淸軍撤退之後,並沒有立刻發動追擊,而是先重新布置自己的陣地,但接到了李定國的命令之後,也馬上集合軍隊,向清軍展開了全線進攻。
清軍雖然連夜突圍,但並沒有出動全部的人馬,動用的是滿蒙漢八旗的精銳部隊,除了兩支當誘餌的突圍部隊之外,其他的綠營漢軍都留在陣地上,一來是現在幾員主將對綠營漢軍並不相信,當然也有綠營漢軍的戰鬥力相對較差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考慮到一但突圍不成,還是要退回陣地來防守,因此在毎一個陣地上還是要保留一定的兵力駐守。
但隨著清軍的突圍失利,在向回敗退的時候,有兩支中華軍的人馬尾隨著清軍,直接殺入了清軍的陣地中,而清軍的敗勢己成,留守在陣地裏的清軍被敗軍一衝,也變得四分五裂,結果跟本就擋不住中華軍的進攻,隻能一敗再敗,連陣地也扔棄不理,一直向息縣敗退而去。
當然也有的陣地沒有中華軍的追趕,或者也沒有敗軍敗回到這時,因此陣地裏的守軍還能夠依托著防禦工事,免強的抵抗住中華軍的進攻。
而有兩個陣地上的清軍,在這個時侯向中華軍投降,直接將陣地讓了出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