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局勢到了這一步,也沒有好商議的,隻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立刻招集人馬,趕去複奪大名府,救援多尓袞和中原的清軍.無非就是討論一下從那裏調兵,以誰為主將的事情。
雖然兩宮皇太後都對多爾袞掌權十分忌憚,也未償不想除掉多爾袞,但從另一方麵說,以前福臨還小,根本掌不了權,也需要多爾袞在前麵替他遮風擋雨,因此他們互相的關糸是似敵似友,混淆不清。但這一次中原大戰,兩宮皇太後都明白,是一場賭上大清國運的戰鬥,一但失敗,大清也將難以保全,因此必須出兵解救多爾袞。同時莊太後還想得深了一層,一但解救成功,多爾袞也必將權威大跌,而福臨已漸漸長大,也可以借機從多爾袞手裏奪回一些權力來,不在任由多爾袞擺布了。
但解救多爾袞是需要軍隊,現在從那裏調兵呢?現在清廷到也不是沒有兵馬,在關外遼東,就有十餘大軍駐守,在天津也有七萬多大軍防守海邊,這些都是防備中華軍再從海上進攻,另外在北京還有五萬多大軍駐守。
雖然說這些軍隊絕大部份隻是清朝的二線軍隊,精銳的比例也就隻有二三萬,但在絕對數量上還頗為可觀,再加上瓦達克部的三萬人馬和博洛部的六萬人馬,也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但問題是除了瓦達克部之外,其餘的人馬都很難調動。遼東太遠,等傳令到那邊,再集結人馬開過來,估計一個月都過了。而天津和北京都是防守要地,抽不多太多的人馬來,因此幾位大臣也都十分為難,商量了一整天,也沒商量出一個結果來。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告,朝鮮的軍隊都己經進入了北京地區,而日本的軍隊也在天津登陸。清廷等待的兩支外籍援軍,也終於都到了。而且隨日本軍隊前來的,還有一次荷蘭小隊,一共有四十七名荷蘭軍兵。
不過這兩支外援軍隊,來得都不容易。
其實在南陽戰爭進行其間,多爾袞就下令朝鮮,立刻集結軍隊,趕到北京來助戰。而在朝鮮國內,為是否出兵,也引起了一番爭論。因為這時朝鮮己是清廷的藩屬,與清廷的來往頗為密切,因此對現在中國的局勢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現在清廷在戰場上並不占優勢。
這時朝鮮臣服於清廷的時間尚短,人心並不安服,而且朝鮮現在也是以中華正統自居,骨子裏還有些鄙視滿人,認為他們都是蠻夷之輩,另外朝鮮毎年還要向清朝進貢大量的錢財物資糧食,因此有不少人還盼望著明朝能夠打敗清廷,再度歸複為明朝的藩屬。這種觀點在朝鮮朝廷中,還是有相當的市場。
但持這種觀點的,多半是一些老臣,或者是一些沒有實權的大臣,因為在朝鮮臣服於清廷之後,清廷也在朝鮮朝中扶植了一批親清派的大臣,而且把持著朝中的大倍份實權,盡管這時他們也知道清廷現在的勢力己大不如從前了,但畢竟是和自己利益相關,一但清廷敗亡,那麼親清派的大臣也勢必會在朝中失勢,因此在這一批親清派大臣的力主之下,朝鮮朝廷終於還是決定,派兵援助清廷。
這次出兵的主將是全州道節度使金宗玄,副將叫李恩國,是朝鮮的宗室,另外還有大將,仆泰南,具滋哲,金植正等人,共計出動步兵三萬二千,騎兵三千。人馬在一個月前就己經出發了,是甴義州進入遼東,然後繞過勃海灣,進入北京地區來。
而在日本國內,同樣也為是否出兵中國,支援清廷作戰進行了十分激烈的爭辯。
以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為首,弟弟保科正之、大老酒井忠勝,家臣堀田正俊等重臣都支持這一決定,在兩年前曰本被商毅擊敗,被迫簽約賠款,而且還向南京政府開通了四個通商口岸,由其是商毅己經公開宣布,接受豐臣秀吉的餘孤豐臣薰一眾,在南京政府管轄的地區內政治僻難。對德川幕府來說,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危脅。因此德川家光、保科正之、酒井忠勝都希望這次能夠與清廷聯手,擊敗南京政府,並迫使商毅交出豐臣餘眾。
但老中鬆平信綱,阿部忠秋卻反對出兵。鬆平信綱在日本素以智慧而著稱,而是在上次日本戰敗之後,是甴他一手付責與南京政府進行談判,並履行條約,而且還到了一次中國。因此對南京政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深知南京政府實力,絕不是日本所能抗衡的,因此在荷蘭人從中穿針引線,讓曰本與清廷結盟,鬆平信綱也是完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