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2 / 2)

在以前的戰鬥中,中華軍的防線經常受到清軍的騎軍衝擊,而這一次的戰鬥,卻完全反了過來,成為中華軍用騎軍衝擊清軍以火槍組成的防線。隨著中華軍戰馬的馬蹄飛踏,清軍也輪流開槍射擊,在沱河的南岸邊立刻展開了一場攻防大戰。

盡管川軍的士兵對火槍的操作和三段連射的使用都非常熟練,但使用的基本都是老式的火繩槍,這就決定了川軍的射擊速度和射程根本就無法與中華軍相比,就是和清軍相比,也都要稍遜一籌。

在戰鬥一開始,川軍的前三輪射擊,確實給中華軍的騎兵造成了相當的損失,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中華軍騎兵達到了二百餘人,但火繩槍的射擊,在前三輪之後,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填彈時間,如果是對步兵進攻,也許在第一次三輪射擊之後,還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重新填彈,但在騎軍的高速衝刺之下,這一點空隙時間,就非常致命的。事實上在中華軍成立的早期,以使用火繩槍為主的時代,商毅一般都會排出四列,甚致是五列陣式輪射,以保證射擊的速度。

而就在這時中華軍的騎兵,也使用火槍,對川軍進行還擊。以前的關寧鐵騎,確實是一支能夠使用火器的騎兵,但他們在馬上使用的是三眼銃,槍管極短,射程也很近,隻有二十米左右,並且隻能射擊一次,然後就拿三眼銃當長槍大棍使。而中華軍的騎兵裝配的火槍,是一長一短兩隻,短管的是前裝槍,而長管是最新式的後膛火槍,在戰鬥之前,都填充好了彈藥。雖然這兩種火槍的射程隻有五六十米,比步兵使用的燧發槍都要小了許多,但比川軍使用的火繩槍卻差不了多遠。因此在川軍前三輪射擊之後,衝在最前列的騎兵也進入到自己的射程範圍內,於是也紛紛舉槍射擊。

雖然首先開槍射擊的中華軍騎兵隻有百餘人,但川軍的防線畢竟是在創促之間布置好的,沒有任何的遮掩物,就在中華軍騎兵的麵前站成一排,而且站位十分密集,因此中華軍第一輪射擊,命中率極高,川軍的陣列中,中彈的人數超過了五十人,但進入射程內的中華軍騎兵越來越多,而且衝在最前列的騎兵在換槍之後,馬上又開始了第二輪射擊。

而這時在川軍的陣列中,也立刻出現了混亂、慌張情況,盡管川軍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但畢竟缺少實戰經驗,麵對著衝刺而來的騎兵壓力,以及自己也遭到敵軍的火槍打擊之後,各種慌亂的情況也都出現,雖然川軍很快就展開第二個三輪射擊,但這一次射擊的威力己經下降了大半,而有的人還在填彈準備射擊,也有人在上刺刀準備近戰,也有人轉身脫離了陣列逃跑,第二個三輪射擊還沒有射完,川軍的陣列就己經有些亂了起來。

隨後,中華軍的騎兵衝到了清軍的陣式前,改用長槍或馬刀向川軍的火槍兵展開了攻擊,雖然有一部份川軍做好了近戰的準備,但這時川軍整體的陣列亂了,無法對騎兵的衝鋒組成團體抵抗,而這是在白刃戰中,步兵對抗騎兵的決定因素。

一匹一匹戰馬衝擊著川軍的陣列,有的被川軍擋住,有的死在川軍士兵的刺刀下,但也有不少硬是衝開了川軍的陣列,向陣式之後的其他川軍衝殺而去。川軍的陣列也在不斷的被突破,被撕裂開。

其實整個衝鋒過程還不到五分鍾的時間,川軍的火銃兵組成的防線就被中華軍的騎兵衝得七零八落。而其他川軍也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火銃兵這麼快就被中華軍的騎兵給衝跨了,因此這時在火銃兵的防線之後,根本還沒有組織好防守陣形,結果被中華軍的騎兵一衝,沱河南岸的川軍立刻大亂了起來。

而就在這時,十八軍的另外兩個旅也趕到戰場,全軍全麵展開呈一個扇麵形狀,向沱河南岸的清軍包圍上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