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生的事情,清廷基本一無所知,不過清廷就是知道了,也無計可施,一來是在山東並沒有形成**局麵,清廷並沒有插手的機會,二來是現在清廷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中原地區.
在七月下旬的時候,多爾袞率領著大隊人馬,從大同撤離,來到了開封。
這時在開封駐紮的洪承疇,共有兵力約四萬餘人,分兵駐守開封府、大名府兩地。其中包括一支新軍神軍營,共一萬五千人。而多尓袞從大同撤離,帶來的兵力約有八萬餘人,也有一支新軍神威營,共有一萬八千多人。兩下合兵,總兵力有近十三萬。而這時尼堪、韓岱的五萬大軍,還有阿濟格的七萬大軍,以及從京師趕來的兩萬人馬,都在路上。
這時清軍在中原一線的其他兵力還有駐守徐州、歸徳府一線的勒克徳渾部約十二萬人馬;駐守河間府、真定府一線的博洛部約七萬人馬,駐守汝州、許昌一線的耿仲明部近八萬人馬,其中有五萬是吳三桂部的川軍,因此也可以算作是耿仲明和吳三桂的聯軍。另外日本和朝鮮方麵也派人回複清廷,允諾立刻出兵。
得知多爾袞到了開封,洪承疇也趕忙出城迎接,但見了多爾袞之後,洪承疇也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幾個月不見,多爾袞的樣子己經大變了,額頭起了幾道皺紋,眼眶己經明顯深陷了,形容十分焦悴,而且頷下的一部虯髯也顯得枯燥幹澀,而且其中還有不少白須。但在兩腮處卻是一片豔紅。一看就知道是心火鬱紅,肝火旺盛的樣子。隻有一雙眼睛到是炯炯有神,還算是顯得十分精神。
這時多爾袞實際才隻有三十八歲,正當壯年的時候,雖然平素貪酒好色,內寵頗多,但也是養尊處優,而且又位高權重,什麼時候都是一付意氣風發的樣孑,就是當年遼東被中華軍偷襲之後,多尓袞被氣得口吐鮮血,後來又被迫以退為進,辭去攝政王的職位,躲避風頭,但也沒有憔悴到現在這個樣子。
不過洪承疇想想也能夠理觸,就從去年年底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才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清廷竟然連續發生諸多的事情,先是北京暴亂,接著北方各地紛紛舉義反正,而且前不久又連失濟南、南陽兩地,拆兵十餘萬。可以說局麵毎況愈下,內憂外患,國勢一泄千裏。多爾袞做為大清的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不僅窮要於應付當前的局麵,而且還有朝野上下對他的指責和非難,心裏的憔慮、著急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自然也勞心費力,仿佛一下子蒼老了十餘歲。
對於多尓袞,洪承疇可是相當的感激的。
洪承疇降清,是在崇楨十五年(1642年),當時清廷還是皇太極當位,盡管為了招降洪承疇,皇太極也確實是下了一番血本,甚致不惜讓莊妃以色相誘,但皇太極最主要的目地,隻是把洪承疇當作一個符號,因為連洪承疇都可以降清,那麼明朝還有誰靠得住呢?而在洪承疇降清之後的兩年時間裏,其實一直都被皇太極閑置起來,並沒有受到重用。當然這也和當時皇太極還不準備大舉入關,攻占北京有關。
但洪承疇真正受到清廷重用,委以大任的時候,確實是在多爾袞當政以後。因此洪承疇對多爾袞的感激之情,對其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確實一直不忘。在兩次南征期間,洪承疇確實是相當賣力,可以說是竭盡自己的所能,為清廷,也是為多爾袞效力。後來南征失利,洪承疇也主動為多爾袞承擔戰敗的過失,雖然被降級罷職,但依然還在為清廷謀劃,建議清廷按中華軍的模式,訓練新軍,也可以算是盡心竭力,鞠躬盡瘁了。
商毅公布了清廷的原明官員反正投降的條件之後,洪承疇也確實曾有些動心,但想了一想之後,還是打消了這一念頭,因為當時清廷還未顯出明顯的頹勢,在表麵上看還能與南京相對持;而且洪承疇也自覺和其他的原明官員不同,其他人都是在明朝己滅,清廷入關,改朝換代己成定局的情況下才降清,而自己卻是在大明尚存,被俘之後未能為國盡忠而降的清,洪承疇也不好意思再當第二次叛臣,另外洪承疇也估計,自己數次與中華軍為敵,就是投降過去,也不見得能有好結果;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多爾袞對他的知遇之恩。
但這幾個月來的形勢大逆轉,也讓洪承疇確實覺得有些始料未及,不過也沒動搖洪承疇的決定,反正自己也是五十開外的人了,也把什麼都看開了。那麼就算自己不能為大明盡終,也就為大清盡終吧。因此見多爾袞的這付樣子,洪承疇也隻覺心裏一酸,施禮之後,不禁有些聲音哽咽,道:“攝政王,國事雖緊,但你也要保重身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