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破局(三)(1 / 2)

李鬆晨本來是蘇州府的一個幕僚,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就投靠了商毅,到現在己有五六年的時間.不過他本是吏員出身,因此在商毅部下一直出任文書司的工作,但在南京政府建立之後,文書司雖然也升級為部,但並不屬內閣管理,而是直接聽命於商毅,實際也相當於是商毅的一個幕僚。

幕僚雖然不屬於朝廷的正式官職,但在明、清兩代的官場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絕大部份官員,由其是地方大員,對幕僚的依賴性都相當大,因為幕僚比官員更熟悉地方的事務,地方豪強勢力的深淺,以及民間的情況,有部份資深幕僚,甚致還對朝廷的事務,各種官場的潛規則都了如指掌,幫官員出謀劃策,應上治下,而有些事情官員不方便露頭的,也都甴幕僚出麵處理。

因此能當上商毅的幕僚,李鬆晨並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同時李鬆晨也認為,商毅雖然精通軍務,但畢競年輕,對官場規則所知不多,而李鬆晨對自己這方麵的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也認為自己在商毅身邊,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但隨著時間推移,李鬆晨發現自己的判斷有誤,自己出任商毅的幕僚,主要就是付負一些文書資料整理工作,而自以為有用的應付官場或是地方豪強方麵的能力,幾乎沒用,這到不是商毅不需要這方麵的能力,而是商毅無需尊守這些官場的潛規則,因為商毅有足夠的實力,自己來製定規則。這一樣李鬆晨的作用的大大降低了,因此一幹四五年,雖然得到了商毅的信任,但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功績來。

而現在商毅的大業將成,李鬆晨也意識到,自己應該抓住機會,力爭立幾個拿得出手的功績來,也在新朝立有一席之地,雖然說文書部也算正式職位,但畢競不是主流。

因此這次商毅準備派人出使濟南,李鬆晨也自告奮命,討來了這個使者的差事。雖然李鬆晨也清楚,這個差事並不好當,說不定會有生命之危,但還是那句話,風險越大,收益也就越大,一但真的辦成了,就是大功一件,自己在商毅心目中的地位可就不一樣了。不僅僅隻是一個幕僚,而且是能當大任的。

而現在看來,周少桓選擇了忠心於商毅,李鬆晨不僅放下心來,看來自己這一把是賭贏了,而且在來濟南的路上,他早就想好了後手,如果周少桓還是準備反叛,自己將怎樣說服他,如果周少桓選擇繼續忠誠於商毅,自己又怎樣幫他洗清反叛的嫌疑,因為李鬆晨也相信,如果周少桓願意去青州申辯,那麼反叛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了。

於是李鬆晨先扶起了周少桓,代表商毅安憵了周少桓幾句,同時又對周少桓的忠誠進行了高度的讚揚,表示商毅也不相信周少桓會反叛,隻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不得不做出這一番姿態來,並且又向他再三保證,商毅是一定會秉公處理,洗清嫌疑。他這樣一說,周世奇、周少桓,以及在場眾將也都大致放心了。

隨後李鬆晨才道:“周司令,雖然大王相信你不會反叛,但現在的證據對你都非常不利,既使是大王,也非常難以潛你洗清嫌疑,因此如果你要到青州去申辯,也要做好充份的準備才行,最近你在濟南,是否有值得懷疑的事情發生。”

周少桓也是十分精明的人,一聽李鬆晨的話,馬上就明白李鬆晨的意思,如果這真是清廷設下的圈套,那麼清廷在濟南這邊,也很有可能會安排人員進行活動,因此周少桓立刻就想到了周元輝,先前是因為周少桓患得患失,才沒有注意,現在靜下心一想,周元輝的那一番勸告,表麵上是在替自己著相想,但實際就是在勸自已反叛商毅,這麼看來,周元輝確實有重大的嫌疑,很有可能他己經投靠了清廷。假如能從周元輝身上找到突破口,就能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了。

於是周少桓立刻向李鬆晨說出了周元輝的事情。

李鬆晨聽了之後,也沉思了一下,道:“周元輝這番話雖然大逆不道,但並不能就說明他就己經投靠了清廷,也許真的是為周司令的安危著想,而且就算他有嫌疑,但也決不會就隻有他一個人,一定還有同黨,如果冒然抓他,隻怕會打草驚蛇。我們暫時不動聲色。周司令可以先回府邸,周元輝一定會找上門來尋問今天會議的內容,周司令可以就在府裏抓他,對外隻說是留他在府裏議事,這樣就不會再驚動其他人,我們可以從周元輝身上找到突破口。”

周少桓一想,也覺得這一計很好,眾人又商量了一下行動的細節,於是這才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