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現在多爾袞為了和中華軍決戰,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己經不顧一切了。
當然現在最主要的還是在山西,因為在目前來說,隻有山西的局勢最不穩定,至少大同還在薑瓖的手裏,而且在短期內,清軍還真拿大同城沒有辦法。
多爾袞思考再三,決定力爭招降薑瓖,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好的結果。於是多爾袞親自趕到大同城前,希望用自已的威信力說服薑壤,派出使者去麵見薑瓖,表示薑瓖反叛,是誤解了清廷的意圖,淸廷念薑壤昔曰之功,可以不計前嫌,隻要是薑瓖能夠回心轉意,悔罪歸誠,仍然可以對薑瓖恩養依舊,同時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也是為了讓薑瓖放心,多尓袞不禁親自寫給薑瓖一封信,賭咒發誓,決不會違反諾言。還特意命人製作了兩份丹書鐵卷,讓使者交給薑瓖,表示讓他不用擔心淸廷出爾反爾。
見到了使者之後,薑壤也十分客氣,向使者表示,自已的叛清之舉確實是迫不得以,如果多爾袞願意重新接納自己,當然是求之不得,但自已畢竟巳是叛將,因此不要輕易相信多爾袞的承諾。並且又給多爾袞寫了一封回信,首先列舉了自己為清廷所立的大功,但不僅沒有受到升賞,相反多方受到清廷的猜忌,因此為求自保,才舉兵反叛,多爾袞想重新招降自己,雖然十分高興,但卻害怕受騙上當,因此希望多爾袞拿出俱體的成意方案來,否則自己寧可守在大同城裏,與城共存亡,也決不出城受降。
其實薑瓖心裏十分清楚,自己這次反叛,己是覆水難收,想在反清之後再圖歸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現在清廷為了安定人心,不會對自已下手,也許還確實會對自己加以安撫,但等這個風頭一過,山西徹底安定下來,再和自己來個秋後算帳,反正到時候隨便給自己安上一個什麼罪名都可以。至於什麼丹書鐵卷,和擦手紙其實沒啥兩樣,因為這是淸廷發的丹書鐵卷,淸廷說它有用才有用,清廷要說它沒用了,也就真沒用了。當年朱元璋發出去多少丹書鐵卷,但要殺誰來,照殺不誤,也沒見過誰用丹書鐵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不過薑壤在回信裏表示自己願意再歸複清廷,其實隻是一個緩兵之計,因為經過了淸軍差不多三個月的圍攻之後,這時大同城裏的處境也十分艱難,雖然糧食、物資並不缺乏,但關建是人心渙散,軍心不安,薑瓖己經知道清軍在山東、南陽戰場連連失利,但無論是山東、還是南陽,離大同都有相當遠的距離,因此在大同城裏的反正軍隊,普遍都有一種看不到前途的悲觀情緒。
因此薑瓖也認為,隻要是緩上幾個月,局勢就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說不定中華軍就能夠打到大同來了。而所謂讓多爾袞拿出俱體的成意方案來,就是希望讓清廷能夠暫時退兵,讓大同城裏的軍心民心可以安定下來。
收到了薑瓖的回信之後,多爾袞當然看得出這是薑壤是在使用緩兵之計,目地就是想讓清軍暫時撤軍,好拖沿時間。但如果不能說動薑瓖歸降,但卻能夠把他穩在大同城裏,對清軍來說,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隻要是擊敗了中華軍的進攻,那麼攻破大同城當然不在話下了。而且自己也同樣可以先穩定薑瓖,然後另想別的辦法來攻破大同城。
因此多爾袞又立刻派人回複薑瓖,聲稱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可以停止進攻大同城,並且撤軍二十裏,然後再和薑瓖商談重新投降清廷的條件,但也要求薑瓖隻許留在大同城裏,不許外出,不許進攻清軍,不許聯絡他人,否則凊軍將會立刻來重新圍攻大同城。
現在薑瓖隻希望清軍趕快撤軍,好讓自己緩過這一口氣來,因此對多爾袞提出的條件也全盤答應了下來。於是多爾袞留下多羅郡王瓦克達率領兩萬人馬,在這裏困守大同城,自已率領大軍,進入河南省,準備和中華軍進行決戰。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