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2 / 2)

因此清廷的海軍基地就設在天津衛的大沽口處。並在大沽口的兩岸各修建了兩座炮台,共計布置各種火炮一百八十餘門,毎一座炮台分為兩層,各布置火炮四十到五十門不等,其中紅衣大炮的數量為一百一十二門,分別四千斤以上的紅衣大炮為二十門,三千六百斤紅衣大炮二十四門,三千二百斤紅衣大炮三十二門,二千七百斤紅衣大炮三十六門。火力幾乎可以覆蓋整個海河入海口的海麵,從海麵攻擊的目標進入海岸炮兵的視野中,立即就會變成火炮射擊的靶。

駐守炮台的清兵為三千人,而就距離炮台不足五十裏的地方,就是天津衛,駐紮著二萬餘清軍,一但海岸告急,天津衛的駐軍就能在一天之內,給海岸予增援。另外在港口裏還停泊著一百多艘各種戰船,雖然都是一些小船,但如果能夠配合炮台上的火炮,依然不容小視。由其是現在清廷購進了四艘荷蘭的戰船,也使艦隊的戰鬥力有了相當的提升。

荷蘭派來幫助清廷訓練水軍的教官到達大沽口之後,雖然對清廷海軍的戰船,人員,火力不屑一顧,認為這是一支還停留在十五世紀裏的海軍,但對大沽口的防禦力卻讚不絕口,認為足以抵擋一百艘戰船的進攻。因此多爾袞對大沽口的防禦力還是非常放心的。

就在三月五日清晨,清廷的巡哨船首先發現了在大沽口的東方出現了大量的艦隊,因此立刻向海軍基地發出了回報。

鄭芝龍雖然受到清廷的多方猜忌,但在名議上,他依然還是水軍的高將領,因此在接報之後,也立刻下令,招集海軍諸將商議應對的戰術。

而朝鮮的客藉將領李杜國一聽,立刻出列,向鄭芝龍請戰,要求帶著龜甲艦隊,去迎戰中華軍的海軍,並且不信誓旦旦,一定要取勝。自從龜甲艦隊組建之後,李杜國也自認為可以憑著這支龜甲艦隊海上,因此一直都想找個機會在戰場上去大顯身手,再顯先祖的神威,但多爾袞雖然對龜甲艦隊讚賞有住,但卻一直都不許李杜國出戰,也讓李杜國十分鬱悶,現在終於等到機會了,中華軍主動進攻到到大沽口來了,當然不會放過。

其實鄭芝龍早就想讓李杜國出擊,去和中華軍的海軍打一仗,讓李杜囯知道一下,龜甲船早就已經過時了,省得他整天在自己耳邊宣揚龜甲船有多麼了不起,同時等李杜國慘敗之後,多爾袞也就會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限製,也會放鬆一些,這樣一來,自己也就有機會了。另外如果出戰的話,自己說不定還有機會從清軍這邊逃脫。

當然鄭芝龍也不能表現出自己極力讚同出戰的意圖來,相反還假意勸阻李杜國,但在李杜囯的再三要求下,後十分免強的同意出戰。

而荷蘭的教官隻付責平時訓練水軍,並不能參加水軍的聚議,因為清廷對荷蘭人同樣也十分防備。因此在決定出戰之後,鄭芝龍派人通告荷蘭的教官,讓他們隨艦隊出戰。但荷蘭人接令之後,立刻就表示自己隻是付責訓練水軍,並不是雇傭軍,因此沒有幫助清軍戰鬥的義務,而拒絕出戰。

其實荷蘭人比鄭芝龍清楚,清軍水軍的戰鬥力,根本不足與中華軍相比,守在基地裏,依靠兩側的炮台,還可以與中華軍相抗衡,出去迎戰,隻是死路一條。荷蘭人當然不想白白為清軍送死。

荷蘭人不願意隨軍出戰,鄭芝龍到也沒有強求,當時立刻下令,由李杜國帶領龜甲艦隊,為先鋒船隊,自己率領六十艘其他戰船,作為第二梯隊,隨後接應,而剛購買的四艘荷蘭戰船也全部出戰,其中大的一艘船,也被鄭芝龍當做自己的旗艦。

不過在登船之後,鄭芝龍的身邊立刻有人勸告他:身為全軍的主將,不可親身試險,因此鄭芝龍隻在後麵指揮作戰,千萬不要親自衝鋒陷陣。

鄭芝龍當然知道,雖然表麵上是關心自己的安危,但實際上還是在防範著自己,看來逃脫的希望不大,隻能見機行事了。

~T!~!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