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章 進攻修道院(下)(2 / 2)

在比農多區生活的華人也都開始紛紛返回自己的住所安居。而從巴裏安區逃過來的華人,也都安排到各個農莊裏,同時還付責監督原來的農奴工作。現在所有的農場都己經是屬於中華軍的產業了,當然不能讓它們都荒廢了。

這些事情都處理完之後,宋協昌、李華梅、張庚秋、房箴、韋光裕等人也在一起商議,下一步是否應該渡過巴石河,進攻馬尼拉城。

但經過了眾人的仔細商議之後,終於還決定放棄這個計劃,因為馬尼拉城可不是德爾×蒙塔修道院,它是西班牙人在呂宋島,乃至整個菲律賓地區的核心所在,盡管城區的規模並不大,但城防堅固,易守難攻,致少要比修道院難打十倍。因此想要進攻馬尼拉城,致少要集中目前中華軍的所有兵力才行。

現在中華軍己經全麵控製了比農多區,需要防守的地區也比原來擴大了好幾倍,雖然土著都己經敗回了各自的部落,但他們畢竟是長期依附於西班牙人,仍然還是自已的敵人,土著的戰鬥力雖然不怎麼樣,但卻強在熟悉呂宋島的環境地形,如果對比農多區發動小規模襲擊,也確實很令人頭疼。現在中華軍還不能對此掉以輕,但這樣一來,中華軍的大部兵力也隻能放在防守上,根本擾抽不出足夠的兵力過攻打馬尼拉城。

另外十五營、二十三營經過了連繼的戰鬥之後,彈藥的消耗盡己經超過了七成,而攻打馬尼拉城這樣的堅城,如果沒有足夠的彈藥,也是不行的。

而且在宋協昌出發之前,商毅交給他的任務也隻是先期到達馬尼拉,保護當地華人,現在這個任務基本已經完成了。這一次西班牙人對華人的大屠殺,實際已經被中華軍給阻止住了,這樣的結果己經很不錯了。

因此經過了種種分析之後,眾人最終決定,現在還是穩守在比農多區,和西班牙軍隔巴石河對持,等商毅的大軍到達,然後再對馬尼拉城發動進攻。

不過攻占了德爾×蒙塔修道院,控製了比農多地區,也使中華軍的威名大增,許多躲進山區裏避難的華人也都紛紛逃出來,投到中華軍的避護之下。

當然在雙方對待期間,中華軍也做了一些基礎工作,首先是恢複比農多區生活秩序和各種生產經營,同時又派使者,到呂宋島的一些土著部落,告訴他們繼讀跟著西班牙人是沒有出路的,投靠中華軍,才是正確的選擇。

而呂宋島的土著中除了邦班牙族是西班牙人的鐵杆小弟之外,其他部族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間都是利益合作關係,不會死心塌地給西班牙軍幫忙,而且現在所有土著也都意識到,又有一個強大的勢力來到呂宋島,而且可能比西班牙人更強大。

雖然說絕大多數的土著都不會馬上倒向中華軍這一邊來,但也都決定暫時觀望,看一看這兩股勢力分出戰負之後,再作決定。當然也有少數和西班牙人關係不佳的土著部落,都主動來和中華軍聯絡,希望能夠和中華軍組成聯盟,共同對抗西班牙軍。

另外隨十五、二十三營一起來呂宋島的傳教士也宋協昌等人請求,去遊說馬尼拉區的其他教會,保持中立,不要幫助西班牙人。

在菲律賓傳教的天主教會一共有四個,為奧古斯丁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耶穌會。

因為四個教會之間,都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在一五九四年,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給各修會劃定了傳教區域,奧古斯丁會得到了呂宋島的中南部,包括伊洛戈、邦板牙和彭嘉施蘭的一部分地區;方濟各會主要在內湖周圍和比科爾半島區域活動,多明我會被安排在呂宋島北部卡加延山穀和彭加施蘭另一部分地區傳教;耶穌會則獲準在比薩揚群島的薩馬、萊特和宿務等島嶼及棉蘭老北部建立教區。

因為奧古斯丁會得到呂宋島的中南部,實際也就是馬尼拉地區的傳教權,因此勢力最大,而方濟各會秒多明我會也在呂宋島占有一席之地,隻有耶穌會在呂宋島沒有一點勢力。而阿科尼亞等人也是耶穌會,因此主要就打算遊說耶穌會,改旗易幟,轉而支持中華軍。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