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測試第三種連發槍,這種采用的是跟前二種的連發槍完全不同設計,隻有一根槍管,沒有轉盤,而槍管上方設計了一個彈藥鬥方,子彈藥就是鬥方放入。
這種槍叫做咖啡磨槍,用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因為這個鬥方很像咖啡磨的方形漏鬥,因此當時美國總統林肯給它取名叫咖啡磨槍。
它的填彈方式是,在使用之前,首先將紙殼子彈裝在一個小鐵管中,底部裝上雷管帽,放在槍管上方的鬥方裏。由於重力的關係,裝有子彈的小鐵管會一顆顆落下到槍機裏,槍手轉動搖杆,子彈會在鐵管對正槍管時發射出去,然後空鐵管會從底部掉出。此時彈藥手的責任就是將鐵管撿起,重新裝填子彈,然後放到上方的漏鬥裏,持續供應彈藥。就箅卡殼,也可以馬上排除,繼續射擊。
在測試的時候,三部咖啡磨槍都出發卡殼現像,但排除卡殼之後,又繼續射擊,三分鍾內,三部咖啡磨槍的射擊次數為:二百九十二發,三百零五發,三百二十一發,平均射速在一百發五右。
由於咖啡磨槍不像其他的連射槍,在發射後需要更換彈倉。隻要彈藥不停地從彈藥鬥方放入,理論上說它就可以不間斷的持續射擊。
這種設計理念確定十分新穎,也擺脫了當時連發槍都是轉輪發射,己經有一點像早期輕機槍的影子了。但咖啡磨槍的弱點也非常明顯:一是在射擊時,鐵管跟槍管不容易對準,總是有點誤差,影響到射擊的精度,也容易損傷機件卡殼。二是結構太過脆弱,經不起戰場上碰撞和天候等的考驗,一般部隊也不知道如何維護。
還有一點是由於隻使用一根槍管,在連續高速發射了一、兩百發後,槍管就會產生極高的溫度,必須停下來等槍管冷卻,否則子彈會因熱提早擊發,或是爆膛。當然這一個弱點防衛槍也存在。而且在南北戰爭期間,又誕生了一種新的連射槍,就是加特林連發槍,因此在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咖啡磨槍也就消聲滅跡了。
其實商毅最希望弄出來的,還是加特林連發槍,這也是在馬克泌機關機出現之前,世界上最好的輕型火力武器,在加特林連發槍出現之後,立刻就將其他的連發槍擠出了曆史舞台,也包括前麵的米特留雷斯槍。甚致就是到了馬克泌機槍出現以後,加特林連發槍仍然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一戰以前,才側底被淘汰。
商毅也找到了加特林連發槍的圖紙,讓兵工廠償試製做一下,看一看能夠到怎樣一個地步,但加特林連發槍的結構過於複雜,對精細度的要求及高,以現在的金屬加工水平,根本就無法實現,兵工廠做了幾次,都無法成功。因此商毅也隻能放棄這個構想。把精力放在防衛槍、米特留雷斯槍、咖啡磨槍上。
這三種連發槍中,有兩種都出現十九世紀中後期,在那段時間裏,西方列強為了爭奪歐州的霸權,都在拚命擴軍備戰,因此武器的更新換代也極快,一有新式武器出現,立馬就大規模製造,而先前的舊武器立馬就被淘汰了。結果造成了許多新概念製造出來的武器都是曇花一現,往往都是剛剛隻造出了初成品,還沒來得及改進完善,就立刻被更新的武器取代了。像米特留雷斯槍、咖啡磨槍都是典型的例子。
其實這幾種連發槍本身僅管都存在著許多缺點,有的是因為自身的設計問題,也有是這個時代的金屬製造工藝的原因,但都是可以慢慢改進的,畢竟在這個時代來說,這幾種連發槍無論在構思設計,還是在加工工藝上,都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沒有人和商毅進行軍備競賽,完全可以慢慢的改進提高,並且讓這幾種連發槍在曆史上也多停留一段時間。
當然就是目前製造出來的這三種樣品,盡管還有些不足之處,但實際的威力己經相當可觀了,如果在戰場上運用得好,完全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像防衛槍、咖啡磨槍的成本也都不算高,而且相對來說工藝也都比較簡單,到是可以先生產出一批來,在戰場上看一看實際使用的效果,而米特留雷斯槍則還需要進一步提製做工藝,達到更好效果。
因此商毅首先決定,將兩種後填彈式步槍定名為速射步槍,將掣電銃定名為速射一型,為伏波軍使用,後填彈式線膛步槍定名為速射二型,為虎賁軍使用,這兩種步槍從現在開始,每個月生產六十到八十支左右。
防衛槍定名為多管轉輪連發槍,分為三管、九管、十二管三種型號,每一種毎個月生產十架;而咖啡磨槍定名為單管鬥方填彈連發槍,每個月生產二十架。而米特留雷斯槍定名為多管填彈連發槍,毎個月隻生產五架。並且從南京軍區中抽調部隊,來練習使用這幾種新型槍。等半年之後, 開始視訓練效果,然後再正式裝備部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