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另一位宗師(下)(1 / 2)

雖然坐了一個半月的牢,但案子這樣了結了, 顧炎武其實也非常滿意,畢竟大明例律就是這樣定的,而且葉家的欠款也終於要回來,葉方恒也受到了懲罰,這樣的結果就算不錯了。

當然顧炎武現在也知道,能夠得到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因為商毅將自己的案子先定好性,後來才一切迎刃而解。因此在出獄之後,也趕到了南京,想讓黃宗羲引見,當麵像商毅表示感謝。

而商毅己經見過了這三大宗師中的兩位,當然不會錯過這最後一位,也和王夫之一起,接見了顧炎武和黃宗羲。這也是明末三大宗師的第一次聚集。當然現在他們三人雖然都己經以學術而名揚天下,但還沒有達到宗師級的高度,畢竟三個人的年紀都還不大,最年長的黃宗羲也不過才三十九歲、最年輕的王夫之隻有二十九歲,顧炎武正好居中,三十五歲。在另一時空裏,三人都是到了晚年之後,才集學術大成。

見麵之後,商毅首先向顧炎武表示了歉意,認為是蘇州府處理事情不當,才使顧炎武經受了一個半月的牢獄之災。而自己身為靖北王,也有失職之過,當然這隻是一種表示姿態。不過也讓顧炎武頗有些感動,盡管他也知道,商毅是在故作姿態,但能做出這種姿態,也相當難得了,因此也對商毅再三致謝。

雙方都客氣了幾句之後,商毅才道:“我對亭林先生的學識素來崇敬,不知這這次亭林先生返回鄉裏,還有何打算呢?”

顧炎武苦笑了一聲,道:“炎武己是前朝遺民,又還能有什麼打算,不過是終老鄉裏、埋頭治學,然後教徒授業,最後老死林泉之下,也就足矣了。”

商毅也笑道:“亭林先生不是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又言‘有亡國,有亡天下’如今明朝雖已亡,但天下尚在,‘保國者,其君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亭林先生難到不是與有責焉耳矣嗎?”

聽到商毅引用自巳的話,顧炎武心裏多少也有些得意,但依然道:“話雖如此,但炎武不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又能有何用。而王爺以一已之力,兩挫清虜南侵之舉,如今坐擁六省之地,沃野千裏、帶甲百萬,有長江之險,海濱之利。以王爺之雄才大略,必能北伐中原、收複失地、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因此隻要是有王爺在,我漢族天下,也就不會有滅亡之險。”

商毅還沒有說話,一邊的王夫之己笑道:“亭林先生,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易,但要做到四民平等、以天下為公,卻是難事,以亭林先生之材,又豈能沒有用武之地呢?”

商毅也點了點頭,道:“不錯,如果說擊敗清廷、恢複漢族天下,我至少有七八成把握,但擊敗淸廷之後,我們還要建立一個富強、開明、公正的國家,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因此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亭林先生,” 又看了黃宗羲一眼,“還有南雷先生等人相助,才能實現這個目標。難道說亭林先生隻為守前朝遺民之節,而至天下於不顧嗎?”

顧炎武沉吟了片刻,才看著商毅,道:“王爺要成立參政院的事情,太衝兄都己經告之於我,如果王爺不棄,炎武願意自薦議員。”

商毅也笑了,這本來也他的目地,把顧炎武也拉進參政院來,而顧炎武到是比黃宗羲幹脆,不等自己邀請,就直接自薦了。

黃宗羲雖然在明朝的官職不高,但卻是出身東林正統,屬於標準的根紅苗正,因此正統觀念要強得多。顧炎武隻進入過複社,而且從小就研究經世致用之學,連個舉人都沒考上,自然也沒當上什麼官,一直到弘光朝廷成立之後,才由人推薦,出任兵部司務,一個七品小官,後來因嗣母病故,沒當幾個月就回家奔喪了。

不過在南京城破之後,顧炎武還保持著明室的正統,因此並沒留在浙江投靠商毅,而是也退到南方,先在隆武朝中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隆武朝廷滅亡之後,顧炎武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來回奔走,一麵結交朋友,一麵尋找複國的時機,在紹武、永曆朝廷中都有過短暫的為官經曆。但顧炎武很快就發現,三個南明朝廷都擔不起複國的重任,因此也十分失望。

而這時商毅倔起,收複南京、大敗清軍,搶占了長江兩岸的六省之地,大有一舉收複北方失地之勢。而且顧炎武的老家蘇州昆山縣,也正在商毅的統治之內,因此顧炎武在失望之於,也決定回到老家安居,順更也看一看商毅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因為在南方提起商毅,都說他是篡國奪位之賊。但盡管商毅不是正統,畢竟還是漢族人,隻是顧炎武也沒有想到,回來之後,會攤上這一場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