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龜甲船(下)(2 / 2)

不過多爾袞馬上想到,商毅納了紅夷毛女人為偏妃,是不是表示雙方有可能達成某種政治協定,也許這就是一門政治婚姻,那麼紅夷毛人還會幫自己嗎?當然按多爾袞現在的見識閱曆,也隻能理解到這一步了。

鄭芝龍也不禁苦笑起來,隻好又把佛朗機人、幹係臘人、紅夷毛人向多爾袞詳細的解釋了一遍,也算是給多爾袞上了一節國際大勢的課。

聽鄭芝龍說完之後,多爾袞這才對海外多了幾分了解,因此想了一想之後,對鄭芝龍道:“老鄭,這件事情你讓我再想想吧。” 然後又對李杜國,道:“李將軍,我會讓人給你們安排地方,這種龜甲船,先造幾條出來再說。”

李杜國聽了,也總算心情好了一點,畢竟多爾袞還是用了龜甲船,因此也道:“多謝攝政王,等龜曱船造好之後,再請攝政王觀看。”

兩人退出之後,多爾袞又沉思了一會,認為聯係紅夷毛人,到是可以試一試,不過不能通過鄭芝龍,畢竟現在清廷對鄭芝龍可不能完全放心,既然他和紅夷毛人的關係交好,那麼如果讓鄭芝龍和紅夷毛人搭上關糸,說不定還真會讓鄭芝龍逃出去。

畢竟商家軍的海上突襲也從另一個方麵提醒了多爾袞,大海才是最好逃跑的地方,萬一讓鄭芝龍上了船,揚帆出海,清廷還真就拿他沒辦法了,因此這條龍一定要牢牢的鎖在岸上,千萬不能讓他見水,否則就是龍入大海,再難束縛了。

當然沒有鄭芝龍,多爾袞同樣可以和紅夷毛人搭上線,因為北京還有傳教士在。

羅馬天主教會將中國分舵分成了南北兩個分舵,分別有湯若望和龍華民出任分舵主,湯若望固然是春光得意,而在北京龍華民卻一肚孑苦水倒不出來。

為了改變上一任舵主利瑪竇交好上層的傳教方式,在中國推行龍華民式的改走群眾路線,但事實證明,在中國離開了官府,什麼事都幹不付,結果導致天主教會在中國的局麵每況愈下。

凊廷入關之後,雖然沒有驅逐傳教士,但北方的傳教事業然沒有任何起色,甚致是一年不如一年。而隨商毅一起到南方去開創新地區的湯若望等人卻重新拾起了利瑪竇路線,結果在商毅的支持下,也搞得有聲有色,成績緋然。不僅修廷了杭州聖保羅大教堂,而且還為商毅在教堂裏舉行了婚禮,也成為天主教會在中國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步。比北方可要勝強得多。

而在北京的其他傳教士們也都羨慕得隻冒酸水,同時也開始反思龍華民路線,認為不走上層路線,隻走群眾路線,絕對是北方傳教事業的一大失敗,因此從現在開始,也要重新回到利瑪竇路線上來。在眾口一辭之下,龍華民也不好再堅持自己的傳教路線,隻好同時了眾人的意見。

於是傳教士們也開始積極活動起來,畢竟天主教在北京也己經存在了四五十年,有一段時間還是發展得不錯,每個傳教士也都有幾個非信徒的朋友,其中也有幾個明朝的官員,現在也都成了清朝的官員了。正好這時清朝在訓練新軍,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歐州人製造火器的水平都比中國強,當初湯若望還幫忙明朝監造過紅衣大炮,因此也有人想向清廷邀功,於是這群洋和尚,有沒有會造火槍火炮的。如果有會的,到是可以像多爾袞推存他們。

但現在留在北京的洋和尚都是走龍華民路線,除了傳教之外,對其他的事情所知不多,當然更別說造槍造炮了,不過洋和尚們又不甘心就這麼放棄,因此都說自己可以聯絡荷蘭人威葡萄牙人,來幫清廷造炮,並且還可以幫清廷訓練軍隊,同時還信誓旦旦,都說歐州人製造的槍炮,絕對要比商家軍強。

當初也確實有葡萄牙士兵幫眀朝鑄炮練軍,因此也有官員請功心切,於是向多尓袞作了報告。多爾袞正在猶豫不決,又聽鄭芝龍說荷蘭人善於造船,於是才堅定了決心,請荷蘭人幫助,不過不用鄭芝龍出麵,而是由這幫洋和尚來付責。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