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琉球之變(四)(2 / 2)

雖然以現在商毅的權力,完全可以無視反對意見,強行直接下令出兵,誰也沒法阻攔。但商毅也知道,自己現在的身份已經不同了,不在隻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勢力,而是未來的皇帝,因此不管心理願不願,但一舉一行都必須做出一個虛心納諫、聽從勸告的樣子來,這才苻合中國傳統的明君形像。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厶,那怕是做正確的事情,也必須尊重正確做事的原則和方法,否則就會變成一意孤行,不聽忠言。說白了皇帝也不是想幹啥就幹啥。由其是想當明君。

不過商毅是來自後世的人,當然懂得所謂輿論和民意,其實都是可以由自己控製和煸動的,隻要掌握了正確的方式,什麼事都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

這一招在後世那個號稱世界警察的國家,玩得爐火純青,每次要動武之前,都會開動宣傳機器,拚命的摸黑對方,把對方說成是無賴國家、恐怖份子,世界公敵,打他就為民除世,除暴安良,維護世界和平等等,等把自己的國民都忽悠住了之後,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手了。後世的英國文學家塞繆爾就一語中的:所謂愛國心,在大多數的場合,都是被流氓當做隱身衣來使用。

而現在的商毅當然還不至於做到那一步,不過曰本也根本就不需要商毅來抹黑,就主動提供了足夠動武的理由,隻是需要商毅充份的利用起來,就可以達到煽動起宣戰輿論的目地了。何況商毅手裏還控製著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宣傳工具[杭州時報],這麼一點小事,還不是手到擒來了嗎?因此這一次出兵也成了順應民意,維護中國利益的正義之舉。

在政府內部取得了統一意見之後,商毅立刻以保護海外商人,中華藩屬為名,下令出兵琉球,對日本動武。而這一次出兵的目地,對外宣稱:一是保衛琉球、保護琉球的中國商人;二是打擊日本,使日本臣服,釋放商船、貨物,以賠償中國商人的損失。而潛在的目地,是迫使日本開通通商口岸,使中國的商品大規模打入日本的國內市場,邁出殖民曰本的第一步。

當然出兵的條件是完全俱備的,雖然現在商家軍沒有向清廷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但這是在陸地上的情況。而在海上,商家軍的海軍己有近三年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海戰了,突襲遼東也主要是陸軍在作戰,海軍其實隻是當了一回運輸大隊長,艦船士兵幾乎沒有受到任合的損失。

雖然在收複南京時長江艦隊到是打了幾場水場,商家軍也損失了相當一部份的戰船和兵力,但戰場是在長江裏,也同樣不是在海上,海軍部的五支分艦隊中,也隻有實力最弱的第四、五分艦隊參戰,而損失的戰船大多都是小型的江船。因此在海麵上的實力,仍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另外一次出戰,商毅的目地隻是進一步鞏固對琉球的控製,對曰作戰也不打算直接攻擊曰本的本土。因為現在對日本進行登陸作戰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商毅的目地是以海戰為主,封鎖日本的海岸線, 並且打擊沿海的城市,達到迫使幕府答應自己的條件的目地。因此以現在的海軍完全有足夠的實力,完成這一次戰爭。

商毅對琉球島上,安德烈想出的誘曰軍登島、然後截斷其歸路的戰術十分讚同,因為這種戰術,很符合商毅的用兵之道, 因為這樣一來,被困在琉球島上的日軍,也就等於是商家軍的人質了,在下一步和日本幕府進行談判的時候,等於又多了一大把籌碼。商毅甚致還認為,隻困住一萬多曰軍的先鋒部隊,實在是太少了,應該讓日軍的主力大軍也登上琉球島,然後在擊潰日軍的水軍,那就更好了。

但盡管如此,商毅也對這個小舅子頗有些刮目相看了,如果這小子再經過幾年經練,說不定真的又能成長為一個名將。看來這一次把他派出琉球,到真是正確的。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