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南明的行動(上)(2 / 2)

而在各個朝廷中,先前支持商毅的大臣們又馬上開始活躍起來,也紛紛上書,一麵為商毅稱王辯護,認為以商毅的功勞,也足以封王,並且都建議自己所在的朝廷,索性就正式封商毅為王,然後就搬到南京去,也算是真正繼存了明朝的大統地位。

其實這些人中,絕大多數並不是真正支持商毅,而是本著敵人反對的事情,我一定要支持的原則,說來說去,還是為了爭權奪利。如果真的爭下了大權,也肯定不會把皇帝送到南京去。那不就是給商毅做了嫁衣嗎?

不過事情也沒有絕對,也確實有真心支持商毅的人,紹武朝廷裏的鄭成功當然是一個,而在永安朝廷中,居然也有一個人,也認為應該正式封商毅為靖北王,然後就搬到南京去。這個人就是張煌言。

張煌言是和朱以海一起被抓的,尚可喜把朱以海放出來奉立為帝之後,張煌言和朱以海手下的其他幾位大臣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也都被放了出來,並且都在永安朝廷中出任要職,張煌言擔任的是兵部尚書。不過永安朝中的實權都掌握在尚可喜手裏,這幾個人不過都是擺設而已。

在另一時空裏,張煌言在南明時代,算是一個比較有見識和政治眼光的人,也十分淸楚,尚可喜和清廷的關係太過密切,反正過來奉立朱以海,仍是形勢所迫,並非真心,因此這個人並不可靠。不過暫時也隻能和他委之以蛇,靜觀待變。

而商毅下文遨請朱以海到南京去繼位,對張煌言來說,無論商毅有沒有自立的野心,但在抗清立場來說,他無疑是非常堅定的。而且商毅也是目前南方唯一一個真正有實力可以擊敗清廷的人,因此無論從那一方麵來說,他都比尚可喜可靠。另外這一次商毅隻是稱王,並沒有稱帝,這也說明商毅並不是一定要另立新朝,說不定是受了某些人的鼓惑,如果到了南京,能夠對商毅曉以大義,也未必不能勸得他回心轉意,一心扶保大明中興。

於是張煌言也積極勸說其他幾人,借這次機會,把朱以海帶出廣東,回到南京去。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到沒有張煌言想得這麼多,不過在廣東有尚可喜一手遮天,誰都是看得出來的。因此不如到南京去碰碰運氣,最壞也就是像在廣州這樣了。而且聽說吳甡、史可法、黃宗羲這些人都在南京,好像過得還不錯。於是也都同意張煌言的意見。

眾人也馬上開始行動起來,一麵派人去與商毅聯絡,請他派兵來接應,一麵聯名上書,請朱以海移駕到南京去。

尚可喜當然不可能放朱以海離開廣東,因此極力阻擋,結果雙方在朝堂上爭吵了起來。雖然尚可喜掌握著永安朝廷的實權,但論耍嘴皮子的能耐,當然拍馬也趕不上這些人,結果被說得瞠目結舌,一句話也反駁不出來。

本來商毅在公文裏把尚可喜連冤帶罵一頓,以經讓尚可喜十分惱火了,而現在又被這些人說得啞口無言,也不禁有些羞惱成怒,幹脆也就不講理了,一聲令下,將張煌言等人抓了起來下獄。雖然是當著朱以海的麵把人抓走,但朱以海連屁都沒敢放一個。不過尚可喜總算對這幾個人的名聲有幾分忌殫,隻是將他們下獄,到還不敢加害。

但商毅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因為商毅十分清楚,這是南方鬧聯盟,就是尚可喜再裏麵鬧騰的,因此要擺平南方,首先要把尚可喜先擺平了。現在尚可喜抓住了張煌言等大臣,正給商毅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借口,立刻以尚可喜威逼君上,囚禁大臣為甴,發兵進攻廣東,正辭嚴義的提出,要除奸邪、清君側。

而駐守江西的羅遠斌也立刻派出一個師的兵力,進駐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同時駐守湖南的楊武丞也派出一個旅,進駐韶州府樂昌縣,兩路人馬,也大有合擊廣東之勢。

尚可喜也沒想到商家軍說動手就動手,這下立刻麻了爪,也知道自己這回是玩大了,他當然清楚,自己肯定不足商家軍的對手,而且現在派人去請清廷出兵肯定是來不及了。趕忙向永曆、紹武兩個朝廷求救。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