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多尓袞複出(三)(2 / 2)

綠營的兵製分標﹑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的綠營隻稱為標﹐副將所屬稱為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營以下又分為若幹汛。每汛設千總﹑把總等官職。每標﹑協管轄一至五個營不等;每營的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六七百人。

綠營補充的兵力來源,首選是關外的遼東漢人,正好現在遼東遭到商家軍的破壞,造成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也為清廷擴製綠營,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其選山西、北直隸、河北一帶的北方漢族人。

因為在南征的後期,和湖北戰役中,清軍都出現了大規模向商毅投降的情況,這也讓多爾袞對明朝的降兵降將,由其是南方的降眾非常不放心。而相對來說,北方的漢族人要比南方的可靠一些。而且現在商毅的勢力己經擴大到中原複地,因此河南、山東、陝西這三個省的漢人都不考慮。同時一但被選入綠營之後,家屬全部都接刦北京地區來安居,這樣也有利於對這士兵的管理。

最後才是各省的地方駐軍,約有二三十萬左右,其本都是綠營選拔淘汱下來的士兵,以及各地當地的鄉兵、民兵等,隻是做駐守地方,維護治安所用,在正式戰場上,隻是當作輔足兵力。

這樣一來,清廷的總兵力將達到八十到九十萬左右,幾近百萬,其主力兵力將達到六十萬,分別為滿蒙漢八旗軍三十萬,綠營軍三十萬。從人數上說,是足夠了。

軍隊的建製就這樣製定下來,多爾袞又下令各八旗、營製部隊,都要開始進行嚴格的訓練,同時從滿旗各旗抽調出一千五百人,蒙漢各旗各抽一千人,八旗各營抽出二萬人,綠營抽出一萬五千人,加上洪承疇招籌的八千士兵總計兵力為七萬一千人,開始進行以使用火器為主的新式訓練。這也是清廷未來的希望所右。

當然各營都有各營的統軍將領,而且也不是駐紮在一起,洪承疇和他招降的商家軍隻是擔任教官,分派到各地去付責督促各營旗部隊的訓練,而直屬於洪承疇管轄的部隊,還是隻有先前的八千人。畢竟多爾袞是不可能把這麼一支重要的軍隊,全部教給洪承疇一個人來管理。

同時多爾袞又下令,在北京正式成立神機司和火藥司兩個部門,並清廷各地征集鐵匠、木匠,火藥工匠,並種各地收集鐵礦石,全力製造火炮、火銃等武器,配製火藥,保證新軍訓練使用的供應。

而商家軍突襲遼東,也給清廷敲響了一下警鍾,以後來自海上的危脅,也不能不防,因此多爾袞又決定,除了在沿海要加強守備之外,還要建立一支大清的水軍,於是又在遼東沿海的地區招募水手,建造船隻。

不過在建立水軍方麵,清廷可以說是一點經驗也沒有,因此多爾袞也十分頭疼,好在是現在在北京軟禁的鄭芝龍是這方麵的專材,於是多爾袞也下令,封鄭芝龍為津門水師提督,付責造船,練水軍事務。不過鄭芝龍是被清廷連蒙帶騙加要挾,其實是給挾持到北京來,清廷也不敢對他完全信任,名議上是水師提督,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顧問,什麼實權都沒有,而且走到那裏都有人監視著。

鄭芝龍心裏也明白,因此也隻好繼續隱忍,等待時機。但清廷的水軍就在磕磕絆絆中,開始組建起來。

在練兵的同時,多爾袞到也沒有忘了恢複農業生產,因為清廷的財政己經到了快來崩潰的邊緣,而且打仗本來就是國力的比拚,沒有足夠的糧食,清廷也無法與商毅鬥下去。

洪承疇雖然是屯田大使,但實際的任務是練兵,因此需要重新選一個人來全麵付責全國的屯田事務。多爾袞迭擇的是範文程。

通過這次複出的風波之後,多爾袞也重新認識到範文程的價值,老臣就是臣,至少在治國理政方麵,整個大清還沒有人能和範文程相比,就連洪承疇也是遜色一籌,特別是在現在的局勢下,更要充份發揮範文程的作用。因此多爾袞也下令,由範文程全麵付責全國的屯田事務,除兵部外,其他吏、戶、禮、刑、工五部,都必須全力配合,不得掣肘。

而範文程在沉寂了數年之後,也又一次取得了當權者的信任,走上淸廷政治的前台。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