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商毅並沒有參加湖北的戰鬥,其實一點也沒有閑著,相反每天的工作都十分飽和,並不比打仗輕鬆多少。處理政務其實是一件非常枯燥而又麻煩的事情,隨著控製地盤的擴大,各種公文也越來越多,盡管有行政部事先進行了整理和提出了初步的解決意見,但絕大多數公文都需要商毅親眼過目,就是光把這些公文看完,都要花費不少時間,何況還要認真的思考,審批。
以前在外麵打仗,或者是戰事緊急的時候,商毅可以把這些事情一骨腦扔給葉瑤瑱和行政部,自己甩手不管,但現在自己就在杭州,而且戰事也不那麼緊急了,商毅也不好意思再當甩手掌櫃,隻能毎天認真處理政務。
這時商毅也深有體會,為什麼曆史上昏君會比明君多得多,現在自己也才占了四五個省,就有這麼多的事情,如果真的占了全中國,估計有分身法都不夠。勤政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想要做好,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幾個皇帝願意熬這一份辛苦呢?
其實商毅並不是專權的人,也知道充份分權的重要性,但現在政務繁忙,也是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因為湖北、湖南、江西三個省剛剛占領,許多事情都是百廢待興,而且有一些事情,商毅又不願尊循原來明朝的舊例,要推進一些新的製度,因此在推行初始階段,也必須自己親自關注,好極時發現問題。
當然商毅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是用在發展經濟上,而要在短時間增加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還是對外貿易。其實商毅在入主浙江之後,一直都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現在浙江一省的海關收入己經超過以前明朝全國的總海關收入了。但在俱體的措施,主要還是開放沿海城市,完善海關製度和服務,盡量吸引海外商人到浙江來進行貿易,仍然屬於被動參與,而主動走出去,主動把中國的商品推向海外,做得卻還不夠。在這方麵,目前在浙江地區,主要還隻是商人自發行為。
雖然在政策上,商毅也鼓勵商人主動出海進行貿易,並且放寬民間造船的限製,但實力雄厚,有能力自己造船出海的商家,畢竟隻是少數,而能造大船、巨船的商家,更是寥寥無幾。因為船隻除了航行之外,養護、維修的費用也極大,另外還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一但出海遇難,往往都會賠得血本無歸。不少冒險的商人都是因此而破產,而且中國的商品在海外一向銷路好,守在家裏都自然有生意上門,因此絕大多數的商人也都不願冒這個風險。
但如果想要參與國際的大航海貿易,和世界同步發展,就必須主動走出去,而且隻有主動走出去參加海外貿易競爭,才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進一步擴大貿易收入,甚致是參與製定國際規則,這一步是非走出去不可的。不過在主動參與海外貿易最初的階段,最好還是由官府出麵組織。其實歐州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這幾個國家在發展航海貿易的初期階段,都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其實現在商毅的政府己經具備這樣的條件了,現在浙江一千噸以上的帆船己經超過十艘,六七百噸以上的帆船有五十多艘,而且在這個時代,戰船、商船的區別並不大,幾乎都可以共同,因此也完全可以由政府出頭,成立一個航行公司。有不少商人對此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包括商毅的嶽父林之洋在內,商毅也委托他拿出一份詳細的項目建設書來。
不過成立航行公司最大的難題不在商毅這一邊,而是在海外沒有一個屬於商毅自己的通商口岸,這樣就算是成立航行公司,但在海外沒有自己的商館和接待人員,隻能按一般的商船待遇,風險和困難也都大得多了。
現在商毅的海外貿易夥伴主要是兩個,首先是馬尼拉、其次是曰本,但在這兩個地方都很難建立起自己的通商口岸來,因為商毅和西班牙人打了兩仗,雙方幾乎完全惡交,隻不過雙方都需要進行貿易,才都默許商船來往貿易,但發展官方的關糸,非常困難,屬於典型的政冷經熱。
而日本就更難?S,因為徳川幕府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更不可能對商毅開放通商口岸了,在年前徳川幕府曾派出使臣阿部重次來到杭州,商毅也像他提出過這個要求,可惜一直都沒有回音。現在商毅和日本的貿易來往,除了在杭州的日本商團之外,隻是用琉球當中轉站,還是依靠薩摩、長州二藩從琉球再轉運到曰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