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章 清廷禦前會議(上)(2 / 2)

盡留是因為商家軍在遼東登陸,阻止了多爾袞黃袍加身的行動,才保住了福臨的皇位,但多爾袞依然是整個大清最有權勢的人,隻要他想動手,隨時都可以把福臨給趕下皇帝的寶座。而在另一方麵,如果現在朝中沒有多爾袞坐鎮,福臨的皇位同樣也坐不穩,無論如何,她們也必須和多爾袞繼續保持一個良好的關糸,由其是現在,多爾袞暫時放棄了謀奪皇位,但要讓他仍然支持福臨。

因此對多爾袞差一點就黃袍加身,成為大清的皇帝,兩位皇太後也十分明智的裝作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同時還說服福臨,仍然保持對多爾袞的顧重,福臨現在不過才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雖然心裏對多爾袞十分痛恨,但也不敢違抗兩位皇太後的意願,同時福臨對多爾袞也懷著很深的恐懼,自然也聽從了。這次在大殿上給多爾袞搬來了一把椅子,也是兩位皇太後仍然向多爾袞示好的一個信號。

多爾袞雖然覺得有些意外,不過也馬上就懂了這個意思,因此在謝恩之後,也就坐了下來。而眾人也開始商議正事。

首先由何會洛向眾人念了葉克書發回北京的公文,眾人聽完之後,也都沉然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濟爾哈郎才道:“盛京是我大清舊都,又是祖宗陵寢之地,決不能讓商家軍久占,唯今之計隻有盡快出動大軍赴關外,收複盛京,擊敗商家軍。”

多爾袞道:“我又何償不想馬上出兵,隻是現在一無兵源調用,二無錢糧供應,這兵又該怎麼出呢?”

其實不用多爾袞說,現在的情況眾人心裏都清楚,因此也都麵麵相覷,沒人答言。

而這時莊太後插嘴道:“現在北京還有多少軍隊。”

何會洛忙道:“回稟太後,現在北京城裏有護軍營一萬一千人,前鋒營一千二百人,驍騎營二千八百人,綠營一萬三千六百人。共計二萬八千六百人,還有備守城防士兵約一萬五千人,各旗的守備人員大約還能抽出一萬到一萬五千人來。另外從山海關到錦州一帶,還有駐軍一萬六千到二萬人。”

莊太後聽了,也不禁苦笑了一聲,這樣滿打滿算起來,北京的守備兵力也不到六萬人,就算加山海關到錦州一帶的駐軍,也不到八萬,這樣的兵力,守衛北京都不夠,那還能派兵去收複遼東呢?

這時何會洛又道:“回稟太後,收到了遼東的消息之後,臣己奉攝政王之命,以八百裏加急,去招英武郡王回兵,直接到錦州駐守,大約再過七八日,他就應該到了。”

莊太後皺了皺眉頭,道:“按葉克書所說,商家軍在遼東的兵馬約有三萬餘眾,就算是英武郡王回兵,最多也隻能守住山海關到錦州一線,想要收複遼東,恐怕還是不夠,能不能從其他地方再抽調一些兵馬來呢。”頓了一頓, 又道:“比如從蒙古調些人馬呢?”

濟爾哈郎又道:“回稟太後,現在我大清的大軍都集中在南方作戰,北方能調動的兵馬確實不多,而且就免強湊齊幾萬大軍,也是烏合之眾,又豈是商家軍的對手。如今蒙古正在叛亂,能把英武郡王調回來,己屬不易了,恐怕難以再調多少人馬。這次出兵關外,關係重大,隻能勝,不能敗,必須抽調我大清最精銳的人馬,才可出兵,因此唯今之計,隻有從南方戰場抽調兵力,方才有可能擊敗商家軍,收複盛京。”

何會洛道:“從南方到北京遠隔數千裏,而且這會兒南方的戰事正緊,就算我們現在下令,從南方調兵,少說也要二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聚集齊足夠的兵馬,是不是把時間拖得太長了一點。”

圖尓格道:“山東離京師隻有數百裏之距,多羅貝勒那裏還有數萬人馬,如果調山東之兵赴關外作戰,最多一個月的時間就夠了。”

濟爾哈朗搖了搖頭,道:“多羅貝勒在山東也在與商家軍對持,一但調山東的人馬入京,又焉知商家軍不會乘勢進軍呢?說不定多羅貝勒前腳剛剛入關,商家軍後腳就從山東打到北京來了。可別盛京沒奪回來,北京也危險了。我看還是隻能從南方調兵最穩妥,晚就晚一點吧。”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