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尚可喜、耿仲明兩人靠得住嗎?誰知道他們會不會變掛呢,畢竟這兩個人己經降清十餘年了,在清廷的人脈和關係都比自己要廣,說不定會有人為他們從中周旋呢,那麼清廷會不會隻許給他們一些條件,先把他們收伏了,然後隻來對付自己一個人呢?如果沒有了這兩個人的幫襯,隻剩自己一個人,可就聲勢大跌了,而且清廷說不定真的會對自己動手了。
因此吳三桂毎天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在大營裏團團亂轉,但就是一點頭緒都沒有。而就在這時,南京的公文傳來,吳三桂才知道洪承疇己經到了南京主持大局,而且阿濟格將被調回北京去,同時也接到了洪承疇招他去南京入見的招令。
吳三桂心裏稍稍有些安心,清廷把阿濟格調回北京,讓洪承疇到南京來主持軍政,是一種很好的信號,因為這一切的始作蛹者正是阿濟格。而洪承疇,以及隨洪承疇一起來的袓澤洪、祖可法都是清廷中少數和吳三桂有些交情的人,在明朝的時侯,洪承疇曾是吳三桂的上司,曾在鬆山大戰中,兩人曾一起出戰,當時的吳三桂是洪承疇最倚重的大將。
而祖澤洪、祖可法都是原來袁崇煥手下的大將祖大壽之子,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算起來他們和吳三桂還是表兄弟。把這些人都派到了南京,也可以理解為清廷是在向吳三桂示好,表示並不想和他反目,而是修複關係的意思,因此吳三桂也覺得心裏有了一點底。
但洪承疇的調令卻讓吳三桂又有些不安起來,這一切的安排會不會是清廷想穩住自已使的什麼詭計呢? 洪承疇、祖澤洪、祖可法都和清廷竄通好來騙自己呢?
這也很有可能,現在這世道什麼交情、親戚都是浮雲。隻要是自己一進了南京,那可就是虎落平陽、龍擱淺灘了,清廷想要在南京收拾自己,可就毫不費力了。但如果自已又不能不去南京,因為洪承疇新上任,招集大將聚議軍務也是很正常的,清廷己經向自己發出了示好的信號,如果自己不去南京,就等於是拒絕了清廷的示好,就算清廷本來打算和自己修複關係,也會被逼得不得不和自已反目了。那樣一來自己可就是大大的失算了。
而且自己還不能拖沿,因為拖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激怒清廷,畢竟自己是在和一個王朝交涉,不能不顧涉王朝的心態,因此吳三桂獨立坐在帥府裏想了一整夜,終於還是決定,這一次隻能冒一冒險去南京了,就當是賭一把吧。如果清廷真要對自己下手,那也隻能認命了。
就在第二天,吳三桂傳令升帳,公布了南京的調令,然後分令眾將守衛各防線,自己隻帶著三百親衛,返回南京,晉見洪承疇。雖然部將馬寶認為吳三桂隻帶三百親衛實在太少了,至少也該帶一千人回南京,以防不測之變,但這個建議卻被吳三桂拒絕,堅持隻帶三百親衛去南京。
其實吳三桂也不是沒想過多帶一些兵馬去南京,好保衛自己的安全。但帶的兵馬再多,進不了南京城裏還是沒用,還容易惹人懷疑自己別有用意,而且現在南京城裏駐紮著五萬清軍,自己總不能把駐守在寧**的所有人馬都帶到南京去吧。因此到不如少帶一些士兵,也顯得自己坦坦蕩蕩。反正是決定賭一次,那麼索性就做得漂亮一點。而且在到達南京城外的時侯,吳三桂幹脆下令,命自己的三百親衛就在城外紮營,自己隻帶三十人進城,也表示出自己的誠意來。
不過就在吳三桂進城的時候,祖澤洪、祖可法兄弟都己經親自到城門口來接他。見到了他們兄弟兩,吳三桂也安心了許多,看起來清廷確實是打算和自己修複關糸,並不打算和自己反目,不然在城門口迎接自己的,也不會是他們兄弟,而是清軍的刀斧手了。
祖大壽降清己有十餘年的時間,因此吳三桂和祖澤洪、祖可法兄弟也都有十餘年未相見,因此兄弟團聚之後,自然有一番離別之情,當然也向吳三桂交待了實底,於是吳三桂也大為放心了而當夜就下榻在館驛中,終於也可以安穩睡覺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