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自從投降清廷,一直到第二次南征攻取南京的這二年多的時間裏,吳三桂確實沒有太多別的想法,而且無論是第一次南征追擊大順軍, 還是第二次南征在江北與商家軍作戰, 吳三桂都十分努力, 確實並沒有故避戰保存實力的意圖。
因為在降清之後,吳三桂認為,自己的命運已經和清廷牢牢捆綁在一起,隻有清廷統一天下,坐穩江山,才能保證自己的平安富貴,使自己擺脫叛臣之名。而且在剛降清的時候,吳三桂手下才四萬多人馬,第二次南征開始,也不足七萬,實在是沒有太多和清廷討價還價的資本,隻能依靠奮力作戰,建立戰功,來取得清廷的信任,在清廷立足。當然在這期間,淸軍也是和吳三桂一道在奮力作戰,大家都沒有保留。
而在南征其間趁機擴充自己的實力,不過是保證自己戰鬥力的需求,也是任何一個武將都會做出的選擇,並不能說吳三桂就有別的想法。
但現在商毅的一封信,卻勾起了吳三桂的許多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由其是現在的吳三桂,也頗有騎虎難下、前退維穀之感,因為這一次阿濟格明擺著就是想借商家軍的力量,來消耗自己的實力,但就這麼按兵不動的耗下去可也不是辦法啊。阿濟格還在南京一個勁的催,而商家軍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麵,也讓吳三桂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利益和清廷的利益真的是完全一致的嗎?如果清廷真的坐穩了江山,自己真的能夠保住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嗎?吳三桂可是熟讀史書的人,當然知道,最無情是帝王家,在曆史上功臣和皇帝之間,隻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由其是武將,最容易遭到帝王的猜忌,好一點的如宋太祖,一個杯酒釋兵權,老老實實的接受圈養,如果遇到漢高祖、明太祖這樣的翻瞼無情皇帝,那就隻能自認倒黴了。
而現在清廷的皇帝年幼,掌握實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如果說要吳三桂來判斷多爾像誰,吳三桂絕對不認為是宋太祖。而且還有一個自己以前忽視了的地方,清廷是滿族,而自己是漢族,就算清廷的皇帝再寬宏大量,但能夠落到自己這樣一個異族將領的頭上來嗎?縱觀二十二史,那一個朝代重用過異族人呢?那一個異族的王朝又重用過漢族人呢?那麼自己未來的命運,恐怕並不是像自己當初所想的那麼樂觀吧。那麼自己是不是也該……
想到了這裏,吳三桂也不禁嚇了一跳,而且還出了一身冷汗,也趕忙製止自己再想下去。現在自己己經降清了,還有什麼好想的,隻能一條道走到底,也許自己應該主動解除兵權,打消清軍的猜忌,這樣說不定可以做一個富翁閑人,平平安安的過完下半生。但解除了兵權,就真能解決問題嗎?當年韓信的兵權早在漢高祖偽遊雲夢時就解除了,最後不還是難逃一死嗎?如果當初韓信在擁兵百萬的時候自立為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殺身大禍了。
現在自己的實力雖然比不上當年的韓信,但手下也有十二萬大軍,商毅在率軍南下平亂的時候,才二萬兵力,但因為占據了浙江,隻用了三年時間,就發展到了今天的勢力。如果自己也能夠找到一個立足之地,過個二三年的時間,豈不是也能……
吳三桂搖了搖頭,怎麼又想到這個上麵去了,商毅占據浙冮,是機緣巧合,可遇而不可求。清廷也不會給自己這個機會啊!不過也很難說,在南方還有兩廣、雲貴、四州等地都可以做為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且清廷現在要對付的是商毅,不會冒然對付自已。因此如果能夠好好利用目前的形勢,未必不能有機會去進取一地,然後再以之為基礎,續繼招兵買馬、製造火器,自己說不定也能……
吳三桂忽然發現,自己還是在順著這個思路在想下去。因此也再次禁止自己再想,但思想一打開,卻根本就不受控製了,吳三桂總是不由自主的順著保存實力、尋找立足點,擴大勢力的思路再想下去,一夜都沒有停止。
就在第二天一早, 吳三桂又收到了阿濟格的命令, 催促他立刻進軍,而且措辭十分嚴厲,大有再不進軍,就要嚴辦的勢頭。而就是這份催促進軍的命令,使吳三桂終於下定了決心,因此立刻派人去請尚可喜,過營來商議大事。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