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葉星士又道:“現在我們浙江麵臨的最大危脅,就是吳三桂和尚可喜的大軍壓境。但他們這次的進攻,都隻是小試牛刀之後就立刻停了下來,然後按兵不動。你有沒有想過,這是什麼原因。而對付他們的大軍,一定要經過戰鬥嗎?有沒有不用戰鬥也能夠解決的辦法呢?”
這一句話就如醍醐灌頂一樣,也讓商毅心裏豁然開朗,他猛然一拍頭,笑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怎麼就沒有想呢。”
同時心裏也在暗暗的責怪自己,實在是太遲頓了。畢竟自己才是最清楚吳三桂是什麼人,以及吳三桂和清廷的關係。
無論是在另一時空,還是在本時空,吳三桂都是引清軍入關的關建人物,如果排除掉意識形態,民族大義立站的角度,吳三桂當時向清廷投降,無論是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也好,還是真的打算為明室報仇也好。但從實際的效果來記,這確實是吳三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選擇。
因此吳三桂和淸廷之間,從來都沒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關糸,而是一個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的結合。清廷借這個機會甴一個外邦小國一躍成為中華正統,統治了整個中國大地近三百年。而吳三桂也由一個邊關大將,一舉受地封王,位極人臣。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雖然在另一時空裏,清軍入關之後,吳三桂仍然不留餘力的四處征戰,幫助清廷平定天下,這一方麵是因為隻有滅亡了明朝,清廷成為正統,吳三桂才能以開國員勳的身份,擺脫叛臣的名稱,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南明的各政權根本不俱備和淸廷抗衡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隻能選擇盡全力的幫助清廷平定天下,而在此同時也發展自已的實力。
盡管吳三桂一直拖到了三十多年以後,才又擁兵反淸自立,但這並不能表示,在以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裏,吳三桂是忠於清廷的。也可以說,吳三桂反淸的這顆種子,其實在吳三桂向清軍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種下了。而現在商毅要做的,就是催發這顆種子,提早發芽。反正無論成不成功,都可以試一試,就算是失敗了,對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
因為在本時空裏,由於商毅這隻大蝴蝶的翅膀扇動,淸軍和南明的實力對比,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盡管現在淸廷依然占有較大優勢,但包括清廷內部都承認,在短時間內,清廷是沒有擊敗商毅的實力。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阿濟格派吳三桂和尚可喜出兵進攻浙江,很明顯就是希望讓吳三桂和商家軍去拚個兩敗俱傷,清廷好坐收漁利。而吳三桂和尚可喜選擇了進而不攻的對策,就是按兵不動,這也說明他們己經充份認清了這一點,並且也有保存自己實力的想法。也就是說,這顆種子己經有了適合的土壌,俱備了提前發芽的條件。現在僅僅隻是需一個外部刺激的條件。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商毅也不禁佩服葉星士,果然是老謀深算,目光如注,一眼就看到了清軍的最薄弱環節。自己也許可以算當世名將,也掌握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思想,但在對人心的把握上,比葉星士還是要差得多,因此確實是值得自己好好學習,正如葉星士所說,不是什麼事情都要用戰爭來解決。
於是商毅首先下令,命段鵬帶領一個步兵師、連同特種兵團先去駐守嚴州,然後又調楊武丞率騎兵師趕去支援,並且尋找戰機,擊敗覺羅巴哈納部的人馬,爭取在南京南部,先打開局麵。
然後又親自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從俘虜的清兵中找了幾個原來吳三桂手下的士兵,讓他們帶給吳三桂。
當然商毅也並不指望這靠一封信就能夠讓吳三桂立刻起兵反清,或者是馬上就擁兵自重。而是還準備了許多後手,命南京、北京的情報人員立刻散發吳三桂有意擁兵自重的謠言。並且讓這種謠言也傳到吳三桂的耳中。
可能吳三桂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在自己做出按兵不動,保存實力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和清廷之間,就己經產生了一道幾乎是不可能愈合的裂紋。而商毅的做法,就是要讓這道裂紋迅速擴大。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