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史可法針對西線的情況,也提出了一種布防方式,一是調劉良佐和黃得功中的一部駐守在太平府,保護南京,另一路則駐守嶽州,而讓商毅從東線抽調一部份兵力,駐守安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防備李自成突然發難,而且一但李自成不敵清軍,有商家軍駐守在安慶,也能擋住清軍繼續東進。
這個方案雖然得到了吳甡的讚同,但卻遭到了內閣裏其他三位大臣的反對,甴其是黃宗羲,反對的態度也猶為強烈,因為現在南京以東的長江兩岸地飛基本都是商毅的勢力範圍,如果再讓商毅駐守安慶,就等於是讓商毅控製了整個南京外圍,這樣一來,商毅完全可以憑借著軍事上的實力,控製住南京朝廷,到了那個時候,可就不是尾大難掉,而是讓商毅挾天孑以令諸候了。
而另兩位內閣大臣薑日廣和錢謙益的態度雖然沒有黃宗羲那麼激烈,但反對的理由也和黃宗羲差不多。因此盡管史可法和吳甡一個是首輔,一個是次輔,但對另三位內閣成員的意見也不能輕視,而且黃宗羲所說的,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以文官節製武將,並且防範武將的權勢太重,這可是從太祖時代就傳下來的規據,盡管商毅割據的傾向越來越重,但畢竟隻是在地方上,他還沒有威脅過南京朝廷的舉動,一但讓他全麵控製南京,誰知道他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史可法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又提出了一個修正的方案,就是東線的人馬不動,隻留下黃得功保衛南京,讓劉左良駐守安慶到九江一線,讓何騰蛟駐守湖庭湖,如果何騰蛟的兵力不足,就讓他自行招籌人馬,限額為三萬人。應該說史可法對自己這個方案還是比較滿意的,這也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最好的布置方案了。而內閣的其他人也都基本沒有意見。
但就在史可法要以內閣的名議,以票擬的形式傳到宮中等著批紅的時候,忽然發生了變故,一個叫劉敬守的戶部主事上疏,以十分嚴厲的口氣指責內閣,降安李自成是忘記了君父之仇的行為,痛罵五位內閣大臣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並且要求朝廷立刻下旨,剿滅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仇。寫得到是慷慨激揚、聲情並茂,很有一些煽動性。
因為劉敬守的官職並不大,而且這段時間以來,也時常會有大臣發表這樣意見,因此史可法和吳甡都沒有太在意,在他們看來,不過又是一次重複,也還是按照以前一樣,把這份疏票擬之後,送進了皇宮裏,內閣的票擬意見自然是駁回,並且還付有一些簡單的理由,無非是什麼唇寒齒亡、事急從權之類。而很快批紅就下來了,果然也和從前一樣,同意內閣的處理方式,駁回。史可法和吳甡也認為這一次就這樣算完了。
那知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並沒有完,劉敬守的上疏被駁回之後,並沒有善罷幹休,居然在第二天,邀集了十餘名與他觀點相同的中下彶官員,把自己上疏的內容寫在一張大紙上,在皇宮門前鋪開, 然後跪地哭諫,一邊哭還一邊大聲朗讀著上疏的內容。
哭諫是明朝一種特有的勸諫皇帝的方式, 起源於正德時期, 而在嘉靖、萬曆時期,也都有發生過,就是官員們認為皇帝的行為和施政不當,又不聽群臣的勸阻時,而采用集體跪地痛哭的方法,一直到皇帝接受為止。而參與哭諫的官員,一般都認為是忠心正直之士,很受尊崇。
其實在朝中和劉敬守觀點一樣的官員並不少,見有人帶頭哭諫,馬上又加進來不少,因此在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裏,在宮門前跪地哭讕的人數居然就增加到了二百餘人,其中約有六十多名是官員,其餘的都是平民百姓,而且基本都是讀書人,其中不乏東林、複社中的人。而朗頌的聲音之大,連皇宮裏麵都能聽到了。
到了這個時候,史可法和吳甡才發現事情有些不妙了,這不就成了倒馬事件的重演了嗎?因此趕快招其他大臣,商議對策。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