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現在的中國社會發展,也遠遠沒有到需要大量應用蒸氣機的時候,因為目前中國的勞動力絕對過盛,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也不會出現勞動力緊張的情況。就是想提高兵器的生產製造效率,也不一定非要用蒸氣機,比如再建一個規模相似的兵工廠也能解決,研製蒸氣機的周期,和再建一個兵工廠的周期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宀。而且現在商毅也不缺資金。
但商毅經過仔細的思考之後, 還是決定釆用製造蒸氣機來解決生產問題。雖然再建一個兵工廠雖然不難,但再培養數千名技術熟練的工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兩座兵工廠,也意味著技術擴散、流失的可能性增加一部。尖端技術上的優勢,是自己在這個時候稱雄的基礎,絕對不能讓滿清獲得這些技術。因此在現階段,兵工廠的規模還不易擴大,隻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挖掘潛力。
而在另一方麵,蒸氣機畢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既使在這個時候的中國不能得到廣範的運用,但在小範圍內,由其是在一些強度大的生產工作:如開礦、造船、冶金等行業中,還是十分有用的。同時蒸氣機的運用,還會帶動一大批其他相關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革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前進也用起到一定的作用。
聽商毅簡單的解釋了蒸氣機的工作原理之後,葉瑤瑱也不禁大為驚訖,雖然她對商毅所說的蒸氣機能夠改變曆史還半信不疑,但也清楚一但這台機器真的製造出來,確實能夠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商毅是怎麼懂得這項技術的,確實令她百思不解。不過這並不是她所關心的事情,現在隻是盡心盡力的幫助商毅,就行了。
到了第二天,商毅立刻找來宋應星,把自己準備了一夜所畫的十餘張圖紙讓他看,並且又仔細的加以說眀。
商毅請宋應星到杭州來,本意是想請他擔任科學院的院長。但現在科學院的成立還在構想當中,一方麵是因為缺少專業人材,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這一段時間的戰爭不斷,顧不上。但宋應星對此也十分理解,畢竟這是在非常時期,自己也不能要求太多。因此現在宋應星的主要工作是教授學生,並且在各個工廠裏蹲點研究技術,和其他工匠交流經驗,進行生產研究。
不過自從宋應星投靠到商毅之後,確實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完全發揮,同時也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新東西。前一段時間他先是在絲綢廠裏,對織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使織布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後來又在木工廠裏主持四輪馬車的製造工作,在宋應星和幾名歐州工匠的一起努力下,經過了大量的反複工作之後,終於在江淮戰役開始之前,製造出了實用的四輪馬車,也被一下子訂購二百輛,使運輸效率大大提高,節約了人力物力,為保證了這次戰役的後勤供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在商毅取得江淮戰役的勝利之後,宋應星對商毅的敬重又加深了一層,也十分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沒有錯。因此在商毅的手下幹活,不僅可以做自己歡喜做的事情,而且也能為抗擊清軍的入侵,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宋應星對目地的生活也頗覺得滿足。
而這一次看完了商毅畫出來的蒸氣機圖紙,又詳細聽完商毅說明的蒸氣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也確實讓宋應星大為震驚,因為在這個時代,社會分工才剛剛開始,各門學科的分類還沒有細劃,因此大多數科學家都是綜合性的,並不會局限於某一個學科,甚至一部份還有藝術家或是文學家,中外都是一樣,因此盡管宋應星還屬於古代科學家,但對各行各業基本者有一定的了解。
正因為是這樣,宋應星對蒸氣機的反應,比葉瑤瑱要強烈得多,葉瑤瑱僅僅隻是出於好奇,對蒸氣機的真正作用還十分模糊。而宋應星雖然從來沒聽說過什麼“將熱能轉化成動能”,什麼“活塞運動”這些術語,但並不妨礙宋應星對蒸氣機的理解。因此馬上能夠認識到,一但這種蒸氣機能夠製造出來,可以在多個行業裏得到應用,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能夠改變運行了近千年的傳統生產方式。
同時對商毅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前他還隻是聽說商毅會一些秘法技術,如製做玻璃、活字印刷等,但這一次可是親自見到,商毅不僅拿出來詳細的圖紙,而且解釋的也十分清楚,這還有什麼可說的。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