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候方域上疏之後,在內閣裏黃宗羲是主張照辦的,嚴查馬士英的餘黨,但史可法、吳甡都堅決不同意,因為史可法也記得商毅勸告,現在正是多事之秋,凡事當以穩定為主,以備戰守地為重。吳甡也十分讚同,而且馬士英出任首輔的時間隻有一年,還沒有來得及大範圍安插自己的班底親信,因此馬黨除了阮大铖之外,到還沒有多少有份量的人物,現在阮大铖也己被逐,馬黨實際己煙消雲散了,就算有少許餘黨,也都是無足輕重的小角色,翻不起大浪,一但繼綾追查,擴大打擊麵,難免有人會公報私仇、連累無辜。使朝廷又陷入混亂,而且又會牽扯朝廷的大量精力。
而另二位閣臣中,高弘圖也反對這麼做,隻不過態度沒有史、吳兩人過麼強烈,而錢謙益一向見風使舵,一見現在是三比一,反對黨以大比分領先,立刻來了個錦上添花,也投了一票反對票,因此這個基調就這麼定了下來。同時史可法、吳甡也都認為,這股風氣也不能足長,必須強力打圧下來,才會有這麼嚴厲的回複。
就這樣候方域的上疏不僅被駁回,還被訓斥了一頓,碰了一鼻子灰。但現在史可法在南京的威望正高,又是東林前輩,小候也隻好暗氣暗憋,另三個死黨這時也不敢胡亂出言相助。這件事情也就這麼給壓製下去了。
而就在這時,商毅取得魯南戰役勝利的告捷也發回了南京,商毅在告捷中到是實事求是,並沒有誇大其辭,說什麼血戰、力勝之類的話。實話說明許多地方的淸軍並不多,也沒有經過什麼大戰,但勝利俯意義在於,南明終於打通了和山東地區之間的陸路聯係。
不過盡管如此,又取得了勝利也總是讓人高興的,而且從形式上來說,南明朝廷也還一直堅守著山東地區,並沒有放棄北方的土地,因此也讓不少人感覺到南明的新興氣像,看來明朝好像還有中興的希望。
打了勝仗自然就要嘉獎,但現在商毅己經出任督師,這個官職己經夠高了,再要往上封,要麼是加三公的虛銜,要麼就是封公爵。不過這一次勝仗也是江淮之勝的延續,因此內閣也認為隻對商毅進行嘉獎白銀十萬兩,彩綿千匹,官職這次就不升了。同時收複的地方,也全都由商毅管理,而對商家軍的部將中,周少桓、成進加封伯爵,而童大勇、王信、羅遠斌都封為子爵、就用這些中小爵位,糊弄過去算了。
而緊接著在湖廣一線也傳來戰報,阿濟格部也停止了進攻,退兵到德安、承天一線。而且多鐸、阿濟格等清軍主將也都被招回北京,這樣一來南明東西兩麵的軍事也全部都解除了。
直到這時南明廷朝才算是徹底安全了下來,而在東林黨內部,也開始逐漸分化為左、中、右三個陣營,以黃宗羲、黃道周以及四公子為代表的激進冒險份子屬於左派;以吳甡為主的保守人士屬於右派;而史可法、高弘圖、錢謙益等大多數人則為中立派,不過在中立陣營當中,史可法、高弘圖顯然是偏向幹右派,而錢謙益則傾向於左派。
在南明朝廷舊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之後,新的格局也在逐漸形成著。
商毅收到南京朝廷的嘉獎和錢銀彩綿之後,又上了一份謝表。雖然他對朝廷的嘉獎並不感興趣,但對南京還是十分關注的,朝廷發生的變化他都己經知道了,看來自已的翅膀終於扇出了一陣顛覆性的大風暴,不僅使南明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就連東林黨居然也能夠鹹魚翻身,又發達了起來。
這也是東林黨繼天啟初年之後,又奮鬥了差不多二十五年,終於又一次重新全麵掌握了政權,而且這一次似乎也不會再出一個九千歲來攪局,東林黨也能安安心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因此商毅也充滿了好奇心,想看一看,一向以正人君子自居的東林黨這一次能夠玩出什麼花樣來。
不過商毅也想過,畢竟現在有史可法和吳甡這兩位大佬在朝廷裏支撐著,而高弘圖、錢謙益這些人也都有些真材實料,應該不會壞到那裏去吧,如茱南明能多撐一天,對自己來說,也能多贏得一天的發展時間。
但就在不久之後,商毅還是發現,自己的想法仍然是太傻太天真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