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時雙方的距離很近,因此一開始商家軍的騎兵們就緊催戰馬,全速衝刺,而且也沒有排出箭頭形的攻擊隊列,是全線齊進。而衝在前排的數百名輕騎兵,都舉起火槍,有的單手執槍,也有的雙手都執槍。向對麵衝上來的清軍開火射擊。
清軍萬萬也沒有想到,敵人竟然還能在戰馬開槍射擊,絲毫也沒有準備,當然就是有準備也沒有用,因為現在雙方隻有三十多步的距離,根本就躲閃不及,因此衝在最前排的百餘名清軍騎兵也都應聲摔落下戰馬,同時也有三十多匹戰馬也發出悲鳴,中彈倒地。不過清軍隊中也有百餘名騎兵都射出了自己的弓箭, 商家軍陣中, 同時也有四十多名騎兵落馬身亡。
經過了短暫的衝刺之後,雙方都有一些傷亡,騎兵隊伍終於短兵相接,這個時候就顯出商家軍重甲騎兵的優勢來,麵對敵軍刺過來的長矛,根本就不做任何的招架,而且憑借著身上穿著的堅固的板甲硬擋,同時也將自己手裏的長矛刺出,將擋在自己麵前的一一敵人刺開。
和他們接戰的清軍騎兵,要麼是被長槍刺穿,有的雖然刺中了對手,但根本無法穿透對手的厚甲,反而被對手衝擊的反撞力頂回來,被硬生生做撞飛出去。三個排的重甲騎兵分為三路,就像三把利箭插入一塊鬆軟的奶酪一樣,一下子就將淸軍的騎兵隊列撕開。
而在重甲騎兵的兩側,商家軍的輕騎兵雖然沒有重甲騎兵那麼強勢的衝擊力,但表現也絲毫不遜色,每一名騎兵都配有兩把短槍,一開始就全部射擊的隻是少數,絕大多數的騎兵都是一手持長槍,一手持火槍,在雙方接觸時左右開弓,因為距離太近,因此命中率也奇高,槍聲不斷的響起,也打得清軍的騎兵紛紛落馬。
清軍的騎兵本來人數就少,在一開始進攻時又遭到商家軍的步兵一陣打去,氣勢就減弱了一成,而好不容易和敵方的騎軍接近,卻又發現對手的戰鬥力絲毫不弱於自己,而且這種在騎戰中還使用火槍的打法還是自己以前從未見過的,因此鬥誌又被削弱了幾分,結果一輪對衝下來,也被商家軍的騎兵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但等雙方互相穿播而過之後,清軍的騎兵這才發現,對方的步軍也跟在騎兵的後麵衝了上來,以前清軍和明軍對戰時,也經常使用這種戰術,因為騎兵一衝基本就可以把明軍的陣式衝亂,然後步兵再緊隨而上,擴大戰果,同時也讓騎兵繼續向前衝鋒,就可以一舉徹底擊潰敵軍。
當然這種戰術也是建立在自己騎軍的強大衝擊力的基礎之上,而現在商家軍也來用這樣的戰術了,也說明他們對自己的騎兵己經有了充份的相信。
跟在騎兵後麵出戰的,是一師的一個步兵團和外籍雇傭兵團,共計約有五千人,而另一個步兵團則被成進下令,從戰場的兩翼包抄上去,意圖一舉擊潰清軍。
在穿透了商家軍的騎兵之後,清軍騎兵和商家軍步兵的距離隻有十幾步,但在雙方騎兵對戰的短暫空隙時間裏,步兵們也己經重新填裝好了彈藥,首先對著衝上來的清軍騎軍一陣輪番的排槍齊射,剛剛遭受重創的清軍騎兵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頓時又倒下了一大排。
射擊之後的商家軍步兵也都舉著步槍,向清軍的殘餘騎兵猛衝了過去,和敵人展開白刃戰。
這時也輪到外籍雇傭兵團大顯身手,由其是其中的日耳曼雇傭兵小隊,雖然隻有一百餘人,但一個個人高馬大,膀大腰圓,而且身披重甲,使用的都是雙刃斧、狼牙棒一類的重武器,有好幾個還是使用鏈枷錘,看起來就像是一隊小巨人。清軍雖然都是騎兵,但矮小的蒙古馬在見慣了安達盧西亞大馬的他們看來,不過就是一頭大一點的驢子,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幾乎都是迎著清軍的騎兵衝上去,然後掄動手裏的武器,不管是人是馬,就是一陣猛擊。
不少淸軍都被打得從馬背上飛起,還有一些竟是連人帶馬都被擊倒,如此凶悍而蠻不講理的打法,也令清軍的騎兵們無不驚駭。而其他的士兵雖然沒有日耳曼人這麼生猛,但卻以集合力量和配合來彌補個體的不足,往往以三四個人為一組,以正麵吸引,側麵攻擊的戰術來對付清軍的騎兵,也十分有效。加上有時還能以火槍和手榴彈來攻擊,因此也殺得清軍的人馬不斷倒地身亡,不一會兒屍橫遍野。
而和商家軍的步兵的得心應手不同,清軍的步兵卻明顯敵不住商家軍的騎兵進攻,一來是因為淸軍的步兵極少有機會和騎兵作戰,缺少這方麵的經驗,而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商家軍的騎兵實在在過彪悍,則不說重甲騎兵跟本不是步兵能夠阻擋得了的,就是一般的輕騎兵也不好對附,在戰馬高速衝擊帶來的巨大壓迫力下,敢於挺身迎戰的清兵,也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