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暴怒狀態下的多爾袞,李率泰也不禁覺得不寒而立,心裏反到有些羨慕起和讬來,這家夥一死百了,什麼事都不用管了,但卻留給自己一個大亂攤孑,應怎麼收拾呢?
雖然是這樣想,但李率泰還是要付起暫時主將的責任,臨川縣肯定是不敢再留了,因些李率泰下令,放棄臨州縣,撤回到濟南駐守,四門緊閉,吊橋高扯,又準備了大量滾木擂石,以防商家軍來進攻濟南。同時又向北京報告了這一戰的經過,發去了告急文書。
雖然商家軍沒有乘勝來進攻濟南,但獲勝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也再一次震驚了整個山東省,因為這一次清軍可不再是上一回王鼇永、方大猷帶來的烏合之眾,而是正宗的滿漢八旗精銳,可以算兵強馬壯,結果又一次被商家軍打得大敗,損兵折將不說,就連主將都陣亡當場。可以說這是商家軍繼一年半以前在山東大敗清軍之後,又一次全麵的勝利。
同時因為清軍的到來而暫時平息下去的各地反叛力量也都在蠢蠢欲動,山東巡撫方大猷剛剛過了兩天的舒心曰子,這一下又懸了起來。
終於在七月十五曰,多爾袞的使者也來到了濟南,同時也帶來了三千援軍,使者向他們傳達多爾袞的命令,首先狠狠的把李率泰訓訴了一頓,然後命李率泰、額孟格立刻返回北京聽候處置,其他的兵將人馬都暫交由柯永盛統領,由方大猷節製,一定要守住濟南。
接到了多爾袞的命令之後,李率泰也隻得向柯永盛移交了兵權,然後和額孟格一起,硬著頭皮返回北京,而柯永盛和方大猷雖然不用去麵對盛怒的多爾袞,但同樣也是提心吊膽,隻能禱告老天爺,商家軍可千萬不要來攻打濟南。
而就在這同時,青州大捷的消息和清軍的俘虜、戰利品也都隨著移民台灣的船隊,送到了杭州。
商毅接報之後,也十分高興,看來周少桓到是不枉自己苦心陪養了一番,現在確實能夠獨當一麵了。而且這一戰之後,山東戰區的局麵也可以初步穩定下來了。清軍想派來第二批人馬,恐怕還要再等上一段時間。
隨後商毅又把這次勝利寫成了捷報,連同這些俘虜、戰利品一起送到南京,去向朱由崧報捷宣功。同時也在[杭州時報]上大張旗鼓的宣傳。
現在[杭州時報]每期的發行量己經達到了五千份,影響力也遍及整個浙江及周邊地區,也包括南京。盡管還沒有在南京城中公開發行,但在南京城外,卻己設立了兩個發行點,每期都各有三百份[杭州時報]在這裏發行,一些人都專程出城來購買,通過看報來了解一些朝廷的時事。
雖然一些朝廷官員對[杭州時報]頗為不滿,認為有傷風化,但誰都知道,現在朝廷根本管不住商毅,而且這時馬黨、東林黨兩派都忙著內鬥,這件小事誰也顧不上。
因此青州大捷的捷報傳到南京的時候,[杭州時報]也率先把這個消息公布了出來。結果這一次又在南京引起了一場大轟動,不僅是因為戰果巨大,而且還送來了俘虜和戰利品。在押送俘虜、戰利品進城的時候,也引得許多百姓在街邊圍觀,雖然百姓們分不清戰利品的盔甲旗幟等級,但清軍的俘虜卻是可以看得出來,純正的滿人和漢人還是有十分明顯的區分的。
結果這次捷報在南京城中又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一批中下層官員,還有一些東林黨人以及複社等一批仕士夫們都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南京朝廷趁著這次青州大捷,立刻出兵收複中原的土地,把清軍趕出關外去。
也弄得南京朝廷十分尷尬,因為這時南京朝己經做出決定,派造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三人為核心,組成北使團。準備北上前往北京謁陵,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勳,同時還有“大明皇帝致書北國可汗”的禦書、以及封吳三桂為“薊國公”的誥敕。而在鬆山降清的總兵祖大壽的兒子錦衣衛指揮祖澤傅也隨團北行。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