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毅的公文發到南京之後,不亞於在平靜的湖水上投下了一塊巨石,軒起了驚天的波瀾巨浪,因為這個消息實在是太令人驚訝了,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地方的駐守武將居然會一聲不響的扔出了這兩顆重磅炸彈來:崇禎皇帝的遺詔和玉璽。這兩件東西無論是那一件,都足以讓商毅的身價倍增,在新朝廷裏占有一席之地。
而商毅是怎樣得到遺詔和玉璽的,而遺詔的內容又是什麼,卻都不得而知。不過雖然疑問眾多,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份公文的真實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商毅那邊不僅有兩位公主,還有原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錦衣衛等一幹人員,這麼多人是不可能一起做假的。
因此無論東林黨也罷、馬士英也罷,剛就任監國的福王朱由崧也罷,在這個時候也都暫時歇兵罷戰,開始認真思索,這兩件東西對自己的作用,或者說如何來利用這兩件東西,為自己服務。
而其中又以馬士英最為尷尬,因為商毅的第二份公文雖然被眾人忽視,但馬士英卻沒有,並也由此陷入兩難的地步,則不論遺詔的內容,玉璽卻是福王朱由崧正需要的東西。
原來馬士英和江淮四鎮聯手,雖然迫使南京眾大臣,由其是東林黨接受了朱由崧,但東林黨可也沒有就此善罷甘休,在朱由崧到達南京的第二天,接見群臣的時候,東林黨就提出,讓朱由崧先行就任監國,等形勢明朗之後,再從長計議。說白了就是讓朱由崧先代理著,萬一崇禎皇帝哪個兒子突然跑回了南京,那就立刻下課;如果正宗皇帝的兒子不幸死絕了,咱們再立朱由崧當皇帝。而潛台詞就是,否則萬一正宗的皇太子來了,新皇帝又杵在那,到時候怎麼收場呢?
馬士英和朱由崧也沒想,東林黨會來這麼一手,而且還是名正言順,讓人挑不出毛病來。雖然也有人鬧了一通,但論耍嘴皮子,扣大帽子卻是東林黨的拿手好戲,三言兩句就被說得啞口無言,而江淮四鎮沒資格參與這種朝堂討論,也幫不上忙,因此最後馬士英和朱由崧也隻能接受先就任監國的結呆。
當然馬士英也想盡快讓朱由崧由監國變成真正的皇帝,在這個時候,如果得到大明的傳國玉璽,無疑將是朱甴崧蹬基的一個大好理由。但這樣一來,商毅的功勞將絲毫也不比擁立差,而為了維護商毅的形像,王維如等人就箅不是騙子,也必須成為騙子了。但這麼一來,他馬士英的麵子往那裏放呢?而且當初為了搶占浙江,馬士英誰也沒說,就把王維如給派出去了,這會兒被抖出來,恐怕又給了東林黨以口實,不知又遭來什麼非議?
馬士英在左右為難,東林黨同樣也猶豫不決,因為不知道遺詔的內容,誰也說不清楚,這份遺詔一但公開,對東林黨來說,是好是壞。玉璽到了南京,肯定是對朱由崧和馬士英有利的,但又不能這麼拖著。因此史可法、錢謙益、吳甡、呂大器、薑曰廣、高弘圖等幾個東林黨的主要大臣也在一起商議了一天,但也沒能議出個結果來。
最後吳甡才建議,不管怎麼說,商毅的公文己經到了南京,遮是遮不住了,因此不如派一個有份量的大臣,假借迎接遺詔和玉璽、公主的名議,先到杭州去,確認是真是假,再做決定。
史可法、錢謙益等人聽了之後,也都認為吳甡的建議可行,畢竟連看都沒看過,就不承認遺詔和玉璽,還有崇禎的公主,恐怕說不過去。萬一被馬士英一黨抓住了口實,自己豈不是被動了嗎?因此眾人又商議了一陣,決定就派吳甡去杭州,一來吳甡是北京朝廷的內閣大學士、督師,這份量是足夠的,而且商毅還算是吳甡的部下,過去兩人的關糸看上去也不錯,由吳甡去杭州,許多上不了台麵的話也好說一些。
吳甡當然也知道自己是推不掉這一趟的,因此也沒有做推辭,立刻點頭答應下來。
第二天勤見朱由崧時,史可法立刻提出,應該派人去杭州迎請崇禎的遺詔和玉璽、公主,並推薦吳甡前往。馬士英也是聰明人,一下就明白了東林黨的算盤,雖然他沒有理由阻止,但也建議朱由崧,派盧九德隨行,一起前往杭州。朱由崧雖然不懂這裏麵的套套,但對他是言聽計從,因此也依言詔準。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