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張獻忠這一招用得非巧妙,完全是用己之長,克明軍之短。因此商毅也不得不承認,張獻忠雖然比不上李自成,但能夠成為明未的亂世梟雄,並一直堅持到明朝滅亡,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張獻忠在崇禎十一年四月,曾接受過明朝的招安,駐兵於穀城達一年之久,到次年五月才又重新造反,這也是張獻忠投降時間最長的一次。居說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張獻忠曾苦讀[孫子兵法],學習兵書戰策,現在看來,心裏到是有些道道。
因此商毅道:“督臣,唯今之計,也隻能以不變應萬變,先紮住長沙不動,靜觀其變,而派出探子,四方打探張獻忠的主力人馬在何處,然後再集中兵力,一舉圍殲張獻忠。”
雖然商毅也知道,自己的辦法是現在能用的最好辦法,同時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但這樣的的結果隻能坐視湖南各地都遭受刀兵之苦,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自己手頭上的兵力也有限,其他明軍又不可大用。同時商毅也決定,隻要等自己立足穩定之後,一定要盡快擴充部隊。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聽了商毅的發言之後,吳甡也點了點頭,確實也隻能先這樣了。不過吳甡又苦笑了一聲,對商毅道:“以恒,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別的地方都可以暫時不管,唯有衡州府,必須去救援,因為在衡州府裏,住著桂王。你看這可怎麼辦呢?”
商毅怔了一怔,也明白吳甡的為難之處,桂王和吉王、惠王一樣,都是藩屬,失陷了那一個,吳甡都得吃不了兜著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這是朱重八當年定下的規據呢?
因此商毅想了一想,道:“讓末將帶領本部人馬,再會同黃、劉兩位總兵中一人,領軍去救援衡州府。然後留下人馬在衡州府駐守,末將再帶兵出城,尋找張獻忠的主力人馬,等找到之後,再通知兩地,合力圍繳張獻忠。”
當然商毅這麼做,還有另外一個目地,因為商毅知道,這位桂王還有點名氣,在另一時空裏,明朝滅亡之後,一批大臣逃到南京,在史可法的組織下,準備推立一名藩王為帝,史可法一度就打算擁立這位桂王,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立了福王。
但在福王政權敗亡之後,老桂王去世,他的兒孑朱由榔還是受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的擁戴,在肇慶稱帝,定國號為永曆,並且聯合大順、大西等農民軍的餘部,由其是得到李定國的支持,成為南明各政權中存活最久的一個,一直堅持到了順治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了緬甸,被緬王所獲,送給吳三桂,於次年被吳三桂殺於昆明。當然現在朱由榔還是桂王世子。
從現在的局麵看來,明朝的滅亡基本成了定局,而且在時間上估計也會和另一時空差不多,而自己目前也基本肯定是可以在南方立足,隻是選在那裏的問題,因此也該考慮未來的打算了,自己在南明政權中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既然桂王有可能是未來的南明政權之一,那麼事先了解一下這個人怎麼樣,不管以後用不用得上,但和他拉上一些關係,對自己可也沒有壞處。這就是穿越者的優勢所在。
吳甡當然不知道商毅的這些想法,但也覺啇毅說得有道理,這次南下,劉良佐和黃得功部都有一萬五千人馬,守住長沙和衡州還是足夠的,而且長沙和衡州相離也不太遠,才一百多裏路程,按商家軍的行軍速度,一天就到了,救援也趕得上。
因此吳甡也點了點頭,道:“好,現在也隻能這麼辦了。以恒,就辛苦你了。” 然後又在眾將中看了看,道:“黃總兵,這次就由你帶本部的人馬,和商副將一同前往衡州吧,到了衡州之後,你就在城中駐守,聽候商副將的消息。”
黃得功忙出列,道:“末將尊令。”
就這樣,到了第二天,商毅和黃得功帶領著本部的人馬,從長沙城出發,前往衡州而去。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