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皇太極(上)(2 / 2)

由於皇太極任用了大量的漢臣,皇太極也深刻體會到,漢人其實都是有很高智慧的人,隻是明朝的皇帝太過愚蠢,沒有用好這些人罷了。但如果把明朝逼得太緊了,難色不會出一二個傑出人物,比如當年的袁崇煥。因此皇太極對明國的態度才十分謹慎,既使是在占盡上風的時候,也不敢輕易全麵攻明,還十分傾向於與明朝議和,慢慢消耗明朝的國力。

而且當年努爾哈赤的死亡對皇太極的印像實在太過深刻,那個時候,明朝使用的紅夷大炮對當時的後金來說,就是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可怕武器。而現在,皇太極隱隱覺得,曆史仿佛又在重演一樣,明朝出了一個商毅,使用的是新式的火銃和新的戰術,隻不過幸運的是這次吃虧的是阿巴泰而不是自己。

因此在阿巴泰歸國以後的二個多月裏,皇太極一麵命人收集商毅的資料,一麵又詢問出征的將士,詳細了解商毅作戰的方式和特點,僅阿巴泰就被單獨詔見過了三次,就是想從中找出應對商毅的辦法,同時還招見自己手下的漢軍統領,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等人,認解火銃的特性。隻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在暗中或是單獨的情況下進行,在在公開場合,皇太極從來都不提商毅。因為皇帝嗎?就要在臣下麵前保持一部份神密感,讓人琢磨不透,才能使手下的大臣不能投己所好,朦騙自己,同時也顯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來。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降清之時,帶去了大量當時明朝先進的火炮和鑄炮技術,也幫助清朝迅速建立起了火器部隊,同時也使清朝的火器製造水平飛速發展。

但明朝末年的火器發展,其實以經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重火炮而輕火銃,重視大型重型火炮,而輕視中小型輕型火炮。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自然也是如此。雖然三人的旗下人馬中,也有不少火銃,但和當時的明軍一樣,大多數都是三眼銃,隻有少量鳥銃,至於迅雷銃、摯電銃、魯密銃等,更是一支也沒有,而更不論說是火銃戰術了。

雖然明朝以經自行發明了三段連射的戰術,但火銃在明軍中依然隻是做為輔助武器存在,說白了其實和弓箭手沒什麼區別。自然也談不上連續打擊和密集打擊這些戰術。 而更不用說使用顆粒火藥、定裝火藥,刺刀等技術,這些技術雖然不大,也不複雜,但卻足以在不改變火銃本身的情況下,使火銃的性能得到極大提升,從而使火槍成為戰場上的主流兵器,由冷兵器時代跨越進熱武器時代。

因此他們幾個人給皇太極也提供不了多少參考價值,雖然讓皇太極對火銃的認識提高了不少,但還是覺得是一頭霧水。不明白商毅怎麼運用火銃擊敗清軍的。

而細作收集商毅的資料來曆,也有了一些結果,雖然在商毅的身世來曆方麵收獲不大,但在最近一個月以來,商毅率軍南下平亂,大戰李自成的經過,還是打聽得十分清楚。,雖然農民軍的戰鬥力在皇太極眼裏算不了什麼,但自從商毅南下之後,屢勝李自成,而且仗仗都是以少勝多,這也說明他們能夠戰勝清軍,也並不是偶然。

不過細作們收集到的資料隻是戰鬥的結果,而皇太極更看重的是商毅擊敗李自成的戰術方法,是不是也使用火銃作戰,怎樣使用火銃作戰,但這一點十分為難,因為細作也不可能親臨戰場去看商毅如何戰鬥,因此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收集資料才行。

同時皇太極還知道,商毅居然把自己的軍隊自號為“商家軍”,這個膽子可不小,雖然在名議上是仿效當年的戚繼光,但事實上“戚家軍”隻是百姓對戚繼光部的尊稱,戚繼光可從來不敢稱自己的軍隊為“戚家軍”,而商毅就敢,也說明這個人是想把軍隊控製在自己手裏,看來頗有野心,恐怕並不止僅僅是做一個將軍吧。而這一點,自已以後或許可以利用得上。

不過這是皇太極心裏的想法,可不能讓阿巴泰知道,因此在沉呤了片刻之後,皇太極才道:“七哥,商毅的事情就說到這裏吧,但烏雅劄蘭的事情怎麼樣了?回婆家了沒有?”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