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次出兵,按說是無論如何也論不到阿巴泰為主將的。在此前淸朝(含後金)的四次出兵中,前兩次都是皇太極親自領兵,第三次是由多尓滾為主將,第四次是嶽托和多爾滾共同為主將。而且多爾滾今年才三十一歲,正當盛年,因此無論從那一方麵來看,都比阿巴泰適合出任這次進軍的主將。而且就算不派多爾滾,也有多鐸、豪格、阿齊格等人,怎麼也不會輪到阿巴泰。
實際上這一次出兵,皇太極心裏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告人的目地,就是削弱多爾滾和多鐸的實力。
原來皇太極繼位就不怎麼名正言順,他並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的繼承人,隻是因為努爾哈赤死得過於匆忙,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因此隻能在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這四大貝勒中選出一人來繼位,才從中選出了皇太極,在皇太極繼位之初,一度還出現過四大貝勒並肩而坐的奇怪局麵。後來皇太極誅殺了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也明確表示了對皇太極的服從,這才使皇太極的皇位穩定下來。
阿濟格、多爾滾、多鐸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其母烏拉那拉氏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寵妃,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喜歡多爾滾,將自己所屬正黃旗的十五個牛錄都移交到多爾滾的名下。居說在死前曾想立多爾滾繼位,隻是當時多爾滾尚年幼,才隻有十三歲,多鐸更小,才十二歲,阿濟格也不過十八歲,根本掌握不了大局。才讓四大貝勒有機可趁。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皇太極繼位之後,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其他的三大貝勒上,對阿濟格、多爾滾、多鐸還比較恩待,同時也是想利用他們來牽製另外三大貝勒。因此以努爾哈赤遺命的名議,任命多爾滾為正白旗主、多鐸為鑲白旗主。
等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長大之後,居然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立下不少功勞,加上皇太極又刻意扶持,因此實力也越來越大. 而且他們都是一母所生, 互相之間也十分團結。到目前為止,兩白旗反到成為滿八旗內實力最雄厚的兩旗,合計共有九十八個牛錄,而皇太極控製的兩黃旗加上長子豪格的正藍旗合計,也才一百一十七個牛錄。成為皇太極最大的危脅。
而皇太極這時己是年過五十的人了,也不得不開始考慮身後大位的事情,現在皇太極共存有八子,但除了長子豪格以外,其餘七子都未成年,年齡最大的也不到十歲。而豪格雖然以經成年,並且驍勇善戰,成為皇太極的一個得力臂膀,到是可擔大任。但豪格的母親身份不高,隻是皇太極的一個側妃,立他為太子,皇太極又覺得有些不甘心,而如果立其他的皇子,等到他們能夠掌控局麵的時候,至少也要再等十年以上,而自已能不能撐到那個時候,還不好說。
因此從現在開始,皇太極就將矛頭對準了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準備慢慢削弱他們的實力。但這兄弟三人也十分機警,不像阿敏和莽古爾泰那麼跋扈,加上他們又是先帝的正妃之子,還為大清立下了不少戰功,皇太極一時也找不到他們的錯處,沒有機會下手,隻好從其他方麵想些歪點子。
在前兩次入關奔襲的時候,皇太極都是派多爾滾擔任主將,而多鐸、阿濟格都隨軍出戰,就是希望能夠借助明軍來消耗二白旗的實力,但明軍實在是太不堪一擊,而且多爾滾、多鐸、阿濟格也確實是英勇善戰,善於用兵,結果二次攻明之戰下來,二白旗的實力並沒有消耗多少,但他們三人卻因此而立下了不少戰功,皇太極也不得不加封多爾滾、多鐸為親王,阿濟格為郡王。
而這一次入關奔襲,皇太極也改變了辦法,不派阿濟格、多爾滾、多鐸三兄弟領軍出戰,將他們都留在盛京,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豪格也必須留下來,要不然這三兄弟如果突然發難,皇太極身邊可連一個幫手的都沒有。但這樣一來,能夠領軍出征的大將,就隻有一個阿巴泰了。
同時皇太極又從二白旗抽調牛錄出戰,就是希望能夠借些機會,來消耗二白旗的實力。盡管多爾滾心知肚明,但也不敢公然諱抗皇太極的命令。隻能老老實實,拔出人馬隨阿巴泰出征。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