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一章 獻俘閱兵(下)(2 / 2)

曾化龍和商毅慌忙又自謙了幾句。而陳演、魏藻德的眼中都露出了嫉妒的神色,隻有吳甡不動聲色,等崇禎稍稍恢複了常態之後,才出列對崇禎施禮道:“皇上,臣欲請旨湖廣督師,蕩平流寇,但需精銳勇武之兵,能征敢戰之將。商毅足智多謀、驍勇善戰,部下軍馬又訓練有素,因此臣請調商毅部人馬隨臣前進,必可一舉蕩平賊寇,以圖恢複。”

商毅一聽,立刻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崇楨十六年(1163年)初的明朝,算得上是內外交困。清軍縱橫河北山東之地,搶劫虜掠。而中原一帶以為李自成所占,正揮師南下,攻取了襄陽,而張獻忠也從安徽殺出,連克黃梅、廣濟、蘄州等地。明末的兩大農民軍勢力,同時彙集在湖北之地。

這時留守湖北的明軍是左良玉部,但在兩大農民軍勢力的夾擊之下,左良玉也隻能一退再退,岌岌可危。而到了三月底,淸軍逐漸北撤,首輔周延儒也自請外出督師,去了通州。而對內剿滅農民軍的重任,崇禎就把希望寄托在吳甡的身上。

本來崇禎希望吳甡能夠像周延儒那樣,自告奮勇,主動請命。但吳甡早以在官場混得成精,深知流寇不同於清軍。因為一般來說,淸軍雖然凶悍,但在搶劫一通之後,是會自動退出關外,至少前幾次都是這樣。但流寇卻永遠都在大明的土地上,除非是全部繳滅,否則難以平息。因此也一直揣著明白裝糊圖。

但在崇禎的一再暗示之下,吳甡終於推托不了,隻能同意以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湖廣督師,並以大理寺評事萬元吉出任職方朗中,讚畫軍情。

但吳甡畢竟是老於世故,深知自己手上要兵沒兵,要將沒將,湖廣雖然有個左良玉,手下到是號稱二十萬大軍,但一來左良玉部軍紀敗壞,而且還是出了名的不聽調度,我行我素,當初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都吃過不少虧,如果就這麼督師湖廣,和送死其實沒什麼兩樣。因此向崇禎提出,請調精兵三萬,以能戰之將統領,自己方能南下督師。

但這時明朝的軍隊除了左良玉部和孫傳庭部之外,大多都在抵禦清軍,而孫傳庭坐守關中,有保護京師的重任,也不能輕易調動。因此根本就抽不出兵力來供吳甡統帶,更不要說能戰之將了。而吳甡也下定決心,手裏無兵,決不督師,就在京師幹等著,無論崇禎怎樣催促,也不赴任。結果兩人就這樣耗了起來。

崇禎固然對吳甡越來越不滿,而吳甡心裏也是左右為難,深知這麼耗下去也不是辦法,皇帝的忍耐終究是有極限的。但自己如果不帶兵南下,將肯定一事無成,而以皇帝的性格,到了那時可不會理自己什麼有兵無兵的原因,一定也不會僥了自己,可以說是前後都走不通。

但就在這時,商毅如橫空出世一般,出現在崇禎君臣的麵前,而且為了分辯商毅戰功的真假,一時把吳甡督師的事情也忘了。而吳甡心裏也暗暗高興,一來轉移了崇禎的視線,也為自己多贏得了不少時間,二來假如商毅的戰功是真的,則說明這個人確實有些本事,那麼就帶他南下督師,總勝過自己一兵不帶得好。

而確實了商毅的戰功屬實,又親眼看到了商毅部隊的軍容之後,吳甡心裏也不由慶幸,這商毅簡直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為自己解困的人,因此一回到建極殿上,吳甡立刻就向崇禎提出建議,調商毅部隨自己南下督師。

其實崇禎也不是不知道吳甡的難處,隻是現在朝廷確實無兵可派了。而湖北好歹還有左良玉在撐著,怎麼樣也能頂一陣,因此對吳甡遲遲不動也頗為不滿。但現在吳甡提出,調商毅一起南下督師,這到未常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於是轉頭問曾化龍,道:“曾愛卿,你以為如何呢?”

因為現在商毅是山東的駐防參將,是曾化龍的部下,因此要調商毅,還是要征求一下曾化龍的意見,就是過場,也要走一下。

曾化龍對此到沒有意見,見皇帝問自己,忙道:“為國出力,理所應當,臣無有異意。”

崇禎十分滿意,又轉向商毅道:“商愛卿,你又意下如何呢?”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