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鑄炮(1 / 2)

因為在守衛濟南時,商毅就聽孫和鼎說過,穆陵關以經開始鑄炮了,因此處理完其他事情之後,就馬上讓孫和鼎帶自己去看一看。

而孫和鼎也同樣想讓商毅看一看自己的成果,因此馬上帶著商毅,來到了鐵匠坊。

一進工作車間,商毅立刻發現,在一邊並排放著十個泥製的長管狀東西,二大八小,大的長約三米左右,小的長約二米左右。

孫和鼎介紹道:“大人,這就是鑄炮的泥製模,均是按一號和二號佛朗機炮的尺寸來製做的。泥模製成己有二十餘天,大約再過十天就可以完全幹透,到時候就可以開始溶鐵傾鑄了。”

商毅點了點頭,他知道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州,中外鑄造火炮的方法都是采用泥型鑄造或蠟型鑄造而成,稱為泥模法或是失臘法。但這樣鑄炮,泥模必須烘得幹透才行,否則外表雖幹,裏麵濕潤,一遇金屬熔液,潮氣自生,鑄成的火炮就有蜂窩,施放時炮筒容易炸膛。而烘幹泥模往往要一個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陰寒天氣,則須兩三個月。因此鑄一門炮最少需要兩個月,多則需要四五個月,而且鑄成之後必須將泥模打碎,才能將炮筒取出,故此泥模無法重複使用,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鑄出的大炮尺寸不等,標準不一的問題。

而這一種方法一直延用到兩百年後的1841年,才由晚清的著名科學家龔振麟發明了鐵模鑄炮法,不僅使鑄炮的工藝簡便易行,節省模具原料,不受氣候條件限製,縮短製造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解決了不出蜂窩的難題,提高了火炮鑄造質量和標準統一。而且當時的人都稱讚:“其法至簡,其用最便,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辟眾論之導軌,開千古之法門,其有裨於國家武備者,豈淺鮮哉!”

而歐洲鐵模鑄炮技術的應用是在1873年,由聖彼得堡的拉夫羅夫、維也納的烏洽提斯及士林的羅賽德等三位科學家所發明的,比龔振麟創造的鐵模鑄炮法整整晚了三十年。在當時歐州以經全麵進入工業社會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這也證明了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聰明才智,隻要客觀條件確定,中國人就可以立刻創造出令世界曙目的成就來。

鐵模鑄炮法在龔振麟所著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中有詳細說明,後來又被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誌》。商毅的電腦裏就然收錄, 簡單的來說,就是按炮身長短分節以鐵為模,每節鐵模分為兩瓣,鑄炮時將各節的兩瓣合攏,用鐵箍箍緊,再把各節按照筍卯接合,使之成為大炮的形狀。然後在鐵模的內表麵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待幹透後,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烘熱、再配合上炮芯,就可灌入鐵水開鑄。待鐵火凝固後,立即順節按瓣剝去每塊鐵模,露出炮身,趁著炮身還全部火紅時,用鐵刷和鐵錘清除毛刺,除淨泥芯,將炮身不平之處,加以修整,即成為大炮。

孫和鼎聽商毅說完了鐵模鑄炮法的整個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之後,整個人一下子就呆住了,兩眼瞪著商毅,足足有一分多鍾沒有眨眼,害得商毅也嚇了一跳,還以為他魔障了。

隻聽孫和鼎猛然一拍腦袋,大叫了一聲,拉著商毅的手隻晃,說裏不住的道:“大人,你真是太聰明了,這樣巧妙的方法竟然也被你想出來了。枉我研究鑄炮十幾年,自以為除了西洋之人以外,放眼整個大明,絕無出其右者,卻沒想到大人的見識,比我要高明十倍。”

商毅也不禁嘿嘿的幹笑了兩聲,又道:“孫先生,這也隻是我隨便想想而己,能不能實現還很難說,你也不要太高興了,還是先試一試吧。”

孫和鼎哈哈大笑道:“大人請放心吧,這法是一定行的。” 說著一回身,從屋外叫來一個工匠道:“快去讓他們都停下來,不要再製泥模了,全是耽誤功夫。然後把幾位老師父都招集起來,我們要馬上開始重新製模。” 和商毅是紙上談兵不同,孫和鼎卻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理論和實際經驗,因此聽商毅這麼一說,就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對俱體的做法,心裏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譜了。

商毅忙道:“孫先生,到也不必急於一時,我還有一個想法,你看能不能夠實現?”

孫和鼎忙道:“請大人詳言。”

商毅道:“這次濟南之戰,我用了你製出新飛槍,這種武器確實非常有用。不過我覺得一支飛槍中隻有六隻子槍,還是太少了一點,能否做成一個大箱子,一次裝幾十支子槍,平時可以就放在車上,使用時點燃之後一齊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