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章 民心(1 / 2)

聽吳漢生講完了濟南城中農民暴動的經過之後,穆陵軍的眾將們也都覺得有些不敢相信。在當初商毅提出,可以借助城裏被俘的百姓力量,發起暴動,從內部攻克濟南府,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信,這些農民怎麼有膽子敢反抗清軍。這也包括被派進濟南城,執行這項任務的吳漢生在內。隻是出於一直以來,對商毅的信心,才沒有反對。但現在的事情再一次證明,商毅又對了。

不過商毅當然清楚農民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因為在另一個時空的三百年後,在共和國建立的過程中,這種事情可是屢見不鮮的。說白了,共和國就是一支農民軍隊打下來。共和國的太祖就曾時確是指出過,中國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兩點: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誰抓住了這兩個問題,並且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得好,誰就能夠擁有全中國。這個理論在三百年後有效,在三百年之前,也同樣有效。因此在戰後的總結會上,商毅著重總結的,並不是在曆城縣與清軍的野戰,而是這一次濟南府內農民暴動的發展經過。不過這次會議沒請錦衣衛參加。

因為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商毅的手下以經不在是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草台班子。現在穆陵軍以經初俱規模,而且在未來還是繼續發展壯大,也不可能隻守著青州的這一畝三分地的鄉土觀念,全軍的思想教育和為何而戰的信念必須盡快確定下來了。這次攻取濟南府,正是一個對全軍進行一次思想教育的好機會。

因此等吳漢生說完了經過之後,商毅道:“大家來說一說,你們聽完之後,有什麼想法?”

這也是穆陵軍成軍以來的一個優良傳統,盡管眾人都不敢質疑商毅的戰略、戰術計劃安排,但無論是在事前事後,都敢暢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問題。

這時濟南暴動的當事吳漢生首先發言道:“大人,在這之前,我確實沒有想到過,這群老實巴交,一巴掌都打不出一個屁來的農民,最後竟能夠發揮出這麼大的力量來,當時別說城裏隻有一千韃子,就是有個五六千韃子,也照樣擋不住這幫農民。”

商毅點了點頭,道:“這就是農民的力量,在曆史上有多少王朝都是被農民起義的力量推翻的,就是大明的開國太祖,當初也同樣是靠農民起義才起的家。因此農民的力量才是天下最強大的力量,誰要是敢小看了這股力量,誰要是敢輕視農民的力量,就絕對沒有好結果。”

嚴格來說,商毅的這段話有打擦邊球的嫌疑,如果被人扣其中的文字,也能安一個對朝廷大不敬的罪名。不過一來商毅並沒有明確的指示當今的朝廷,二來現在的大明朝廷對全國的控製力度也大大下降了。而且再場的人,都是跟著商毅一起開始創建穆陵軍的人,多數人都沒讀過什麼書,因此誰都不覺得商毅的話有什麼不妥之處。

周少桓還有些不解,道:“大人,我隻是不明白,這些農民既然現在能夠在濟南城裏並發出這麼大的力量,那麼為什麼在先前清軍抓他們的時候不反抗,就這麼心甘情願的被清軍抓起來呢?如果當時就反抗,韃孑那能夠這麼輕鬆的就打到山東來。”

商毅點點頭,道:“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少桓說得很對,在平時,絕大多數的農民都很老實、也很軟弱,受人欺負大多數也都隻能忍了,因此他們才往往被人輕視。才覺得他們好欺負。但你們想過沒有,我們穆陵軍的士兵,在最初的時候,還不是和他們一樣的農民嗎?為什麼我們現在是一支強大得可以和韃子抗衡的軍隊?”

聽了商毅的話之後,眾將也都不禁開始沉思起來,商毅說得並沒有錯,就在幾個月之前,穆陵軍的人馬實際上就是一群農民,和其他的農民並沒有兩樣,但現在卻是一支連清軍都不能輕視的軍隊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反差也太大了。

這時楊武丞道:“這是因為我們軍隊有大人,有大人教我們練兵,教我們怎樣打仗,教我們怎樣殺韃子,如果沒有大人,就根本沒有我們商家軍的存在。”

這是穆陵軍的將領首次承認自己就是商家軍,不過商毅並沒有加以糾正,隻是順著他的話道:“武丞所說的,就是關建的地方,農民需要有人來組織,才能夠發揮出他們的力量。就像這一次在城裏,如果沒有漢生他們在城裏組織發動那些百姓,恐怕他們現在還被韃子關押著。而我們也無法這麼順利的就攻入濟南府。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眾人聽了,也都頻頻點頭,吳漢生忽然道:“我明白了,大人的意思是,想要打敗韃子,就必須把農民組織起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