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收複臨朐縣(二)(1 / 2)

“開火!”隨著羅遠斌的一聲令下,第一批一百三十五支火銃一起發射,一時槍聲大作,立刻就壓倒了密集起落的馬碲聲。

因為淸軍隻釆用一點突破,因此正對著清軍騎兵的隻有少數的火槍兵,但其他的火槍兵都會稍稍調整一下角度,從半側麵打擊淸軍。

但無情的鐵彈以肉眼難以看淸的速度,射向差不多還在百步之外的淸軍,衝在最前一排充當箭頭的是一名白甲兵,聽到了槍響之後,隻覺身一震,低頭看時,隻見在自己的左胸口,堅固的鐵葉甲,競被打穿了一個拳頭大小後窟窿眼,鮮血瀝瀝的窟窿裏流了出來。而猛然才感覺到一陣巨疼,然後兩眼一黑,一頭從馬背上栽倒了下來。而在他的身邊,同樣也有十幾名清兵被火銃射出的鐵彈擊中,慘叫著摔下馬去。

隨著穆陵軍第二輪、第三輪火銃的連續發射,密集的鐵弾如雨點般打在鐵甲或盾牌上,發出沉悶而有力的聲響來。更多的清兵被打落馬下,也有一些戰馬同樣被擊倒在地,不僅把馬背上的士兵摔落下來,還阻擋了後麵的戰馬突進的道路。

因為清軍是采用集中縱隊突破的戰術,隊伍也位得很長,因此在前排的士兵戰馬倒地之後,突擊的速度也不得不放慢了下來。而這正好又給了穆陵軍的士兵從容換槍發射的時機,結果隻有越來越多的人和馬倒下。在全軍突破到離穆陵軍的陣列還有五十步時,人馬以經損失了三分之一強。而在這個距離上,火銃的火力更凶,穿透力也更強,對清軍的打擊自然也更大。隻要是被擊中,無論是什麼部位,都會無一例外被擊穿,擊透。

而這時在後陣觀戰時布林也看得目瞪口呆,原以為清軍的鐵騎將以催枯打朽之勢,打穿穆陵軍的陣式。但萬萬也沒有想到,穆陵軍的火銃竟然這麼厲害,二層、三層重甲在火銃麵前雖然不說是像紙糊的一樣,但也確實好不到那裏去。雖然這時清軍的騎兵還在冒著彈林,艱難的向前衝,但這時以經拆損過半,任誰都都看得出,以是強弩之末,就算是衝到明軍的陣前,也不能對明軍的陣列造成多少衝突。

現實的殘酷以經遠遠超過了布林的認識範圍,這是怎樣一支明軍,會有這樣犀利的火器,竟然可以把一向縱橫無敵的大清鐵騎打成這個樣子?而剛才還希望明軍能夠強一點,好多陪自己打一陣的想法,現在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譏諷。

布林隻覺得又羞又怒,然後不甘心就這麼失敗,而且還有些歇斯底裏起來,於是立刻又下令,命剩餘後所有騎兵步兵都體出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打敗穆陵軍。因此清軍剩下的約四百騎兵和一千五百步兵也一起出動,又一次向穆陵軍衝了過去。

這時第一批衝鋒的騎兵離穆陵軍的陣列隻有二十步的距離,而隻剩下不足百騎。這時羅遠斌才立刻下令:“火槍兵上刺刀,出擊。長槍長上前助戰。”

放完火銃之後的火槍兵立刻紛紛換上了刺刀,從盾牌背後衝了出來,迎向了淸軍剩餘的幾十名騎兵。這還是穆陵軍的火槍兵首次在戰場上使用刺刀與敵軍作肉搏戰。

在另一個時空裏,刺刀產生於1647年的法**隊,在此之前,火槍兵一般都要配備一把短劍,在與敵人作近距離格鬥中使用。但在實際的戰場上,短劍的著用並不大,一則是因為劍過短,不適合在戰場上使用,另一方麵,士兵們也很難一手拿著短劍,一手拿著火銃來與敵人作近身格鬥。直到有一名法國士兵偶然有一次將自己的短劍插在槍口上,與敵人作戰,這一個多少有一些心血來潮的發明,立刻就改變了整個戰爭的模式,長槍兵終於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早期的刺刀,都是插在槍口上使用,但這樣有兩大不便,一是裝上了刺刀之後,火槍就無法再使用,二是在戰鬥中,剌刀也容易脫落。直到進入十八世紀以後,才出現套管卡口安裝的刺刀,而安裝方式也多種多樣起來,有裂口式,栓口式、彈力壓片式、鎖扣式、套環式等等。

而商毅這隻大蝴蝶的翅膀一撲騰,不僅使刺刀的發明提前了五年,而且提前了半個世紀,直接使用了套管卡口安裝的刺刀,釆用的是最早的裂口式安裝法。從而也使穆陵軍率先跨入了近代軍隊的大門。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穿上刺刀之後,也不會影響火銃的發射,但現在的火槍都是前裝彈式的火槍,如果在槍口上杵著一把又長又利的刺刀,肯定會影響填響速度,因此穆陵軍的火槍兵還是等敵軍靠近了之後,才開始上刺刀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