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商毅還專程到鐵匠坊裏去看過,其實這種鑽床的結構十分簡單,就是一個用木料做框架。用圓形石盤做慣性輪,係上皮條之後,用人或是畜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鑽頭旋轉鑽膛,但工作效率卻大大提高,隻用六七天的時間就可以鑽好一跟統管,而且質量遠比手中打造的要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需要經常換鑽頭,目前好的鑽頭與挫刀都是采用上好的墮子鋼,墮子鋼己經算是目前中國上等的硬鋼,但鋼性也並不很硬,一跟鑽頭最多也隻能鑽三支統管。
因為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煉鋼技術以經落後於西方,但在短時間內想要提高煉鋼技,是不現實的,商毅也隻知道一些很粗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工匠來慢慢實踐和摸索。現在隻來不及了,隻能把眼前的危機應付過去再說。同時商毅又讓工匠們再多造幾座鑽床,好同時多鑽銃管。
而商毅又讓鐵匠坊打造刺刀,要給毎一支火銃都要配上一把。刺刀的形式是釆用後世中**隊曾經使用過的56式三棱刺刀。 這是一種與56式自動步槍或56式半自動步槍配套使用的軍用刺刀,為三棱形,全長三十八厘米,刃長三十二厘米,刃厚二厘米,刃寬二厘米。
這種刺刀裝備於中國五六十年代,完全就是以刺擊和放血為主而設計,劈、挑、削的功能都比較弱。更沒有後來的刺刀什麼起罐頭,剪鐵絲網,切鋼板,鋸木頭,當火柴,擰螺絲等亂七八糟的功能。在刺入人體以後,可以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而空氣在體內會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因此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畢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說穿了,這玩意就是為拚刺刀而設計的。而顯然這種刺刀最適合目前裝配,經過嚴格槍刺訓練的穆陵軍火槍兵。
商毅知道,別說是現在火槍還在初級階段,一直到三百年以後的二次世畀大戰中,不僅各種半自動,自動步槍都以經出現,就連飛機、坦克、裝甲車都成為軍隊主要裝配,但拚刺刀依然是步兵戰場一個重要的戰鬥步驟。在歐州戰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紅軍與徳**就多次進行過刺刀戰。更不用說在中國戰場上,鬼子對拚刺刀的癡迷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而且在中國紅軍發展的早期,就有“子彈三發,手榴彈兩顆。剩下的都是刺刀解決戰鬥” 的戰術說法。因此一直到中國解放之後,刺刀依然成為步槍兵的標準裝備,和手榴彈,步槍一起,成為步兵的基本訓練科目。
直到後來,各種先進武器開始普及,拚刺刀戰術才逐漸淡出戰場,等抗槍的步兵到達戰場時,基本就是收拾殘局。而刺刀才由純粹的殺人,轉向多功能發展。但在目前,引入刺刀還是十分有用的。
不過根據目前的冶鐵水平,商毅和童方經過討論,將56式三棱刺刀的刃寬加大到一寸,也就是三厘米多,這樣可以增加刺刀的強度,不易折斷。
鳥銃和魯密銃的長度都在一米三至一米四左右,加上刺刀,全長可以超過一米六,雖然還比不上長槍,但也不能算短了,也遠比當大棍輪的三眼銃用得順手多。雖然隻增加了這麼一個小小的結構,結果將使火槍手隨時都可以變成長槍兵,也徹底改變了火槍手隻能遠戰,不用近戰的弱點。
而在備戰的同時,其他的事情也在按步就班的進行,在正月初六,經過了簡單的籌備之後,商毅創辦的穆陵軍校也正式開始招生授課。招收的對像是十至十八歲的少年,開設的課程暫時隻有識字、算術、兵法、炮兵以及軍事技能。
對十至十四的孩子,釆用自願的原則,不少絕大多數居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來,一來是有個地方可以管著點他們,而另一方麵,學一點東西,以後也用得著。不過商毅規定,少年隊的士兵都要全部進入軍校學習,毎天先進行兩個小時的識字,其他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從少年隊中抽調了兩百人,開始進行火槍射擊的訓練。
這個時候火槍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一個合格的火槍手,隻要不是特別笨的人,最多隻用一個月的訓練就夠了,少數腦子快,手腳靈活的人,隻用四五天就能上戰場。同時火槍對士兵的體力要求不高,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沒有多少區別。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