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前時段的積累,現在穆陵關不僅有現成火藥兩千多斤,而且還裏屯集了五千多斤製做火藥的原材料。並且能夠自行生產木碳和硝。但現在商毅打算使用顆粒火藥和紙筒定裝火藥,甚致還要製做簡易手榴彈,因此製做火藥的工作量也更大。但現在穆陵關隻有十二名火藥工匠,而且製做火藥時絕不能見火,隻能在白天工作,這樣顯得人手非常不夠用了。
因此商毅也從居民中招集了六十名手藝比較靈巧的青年婦女,分配到火藥作坊裏幫忙製做火藥。其實製做火藥並不難,而且定裝火藥、還有簡易手榴彈的紙筒,更適合婦女來做。這樣一來,像製做顆粒火藥這樣複雜有難度的工藝,就由工匠來製做。而婦女們隻負責先期將木碳、硝、硫磺等原料碾碎成粉沫,然後定量配比,而後期將做好顆粒火藥填裝入紙殼裏封好就行了。
而且商毅又讓木工坊裏製做了一批配比火藥的容器,婦女們隻需要將各種原料分別用不同的容器裝好,交給火藥工匠,也就可以保證原料的配比不會出錯了。這樣一來生產火藥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商毅目前改進工藝的重點是火銃, 對於穆陵關裏現有的十五門大小火炮暫時不做大處理,不過除了隻進行一些簡單的維護之外,也增加了一些小的改進。
首先給毎門火炮都增加了炮耳,並量身製做炮架和車輪,並且還製做了專用來裝運火炮的車輛,這樣就可以很輕易的調整火炮的發射角度,同時在移動火炮時就能省不少氣力,而且還能將火炮進行大範圍的搬運。
本來商毅還想對火炮引入了一項關建的技術,就是用標尺效準火炮的精準度。並且還為每一門炮製做了專用的標尺。但盡管這些標尺計算十分簡單,但火炮手的文化水平實在太差,幾乎沒有人識字,因此商毅教了他們幾天,還是沒有人會用。商毅也隻好暫時放棄這個打算。看來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炮兵,以經是迫在眉睫了。
不過看來現有的炮手是指望不上了,必須把少年隊作為未來的炮兵骨幹力量陪養。
在成立民團時, 商毅就規定過, 少年隊的團兵必須都要學習認字, 也在村裏找了兩個秀才教過他們一些三字經 百家姓 弟子規 之類。不過後來因為連續征戰,因此也是時教時停,斷斷續續。而現在都聚集到了穆陵關裏,而且商毅也認識到陪養後備人材的重要性,正好那兩名曾經教過他們的兩個秀才也在關裏,於是又命令少年隊毎天開始上課。同時讓孫和京教他們算術,又讓孫和鬥教他們兵法
孫家的三兄弟中,孫和鼎以經完全負責火炮、火槍、火藥的生產製做,毎天都十分繁忙。孫和鬥學習的是兵法,雖然暫時沒有他能插得上手的事情,但也毎天在各個訓練場裏來回打轉,觀看士兵們的訓練情況,有時也會和商毅和其他將領交流一下兵法的心得,日孑過得也很充實。隻有孫和京無所事事,毎天除了在家裏做一下算術,就是和洋和尚去聊天,十分無聊。
因此商毅請他去教少年隊教學,而且還是教算術,正好是有事可做了,而且從他心裏來說,也希望讓算術在大明普及起來,雖然商毅隻需要他教授給少年隊一些簡單的加減乘除法就可以了,不用太複雜的計算,但對孫和京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差事了,於是也興衝衝去上任了。
對於算術, 商毅也曾考慮過使用阿拉伯數字來代替繁體的漢字數字。因為在許多穿越裏,主角都做過這樣的事情。而且阿拉伯數字也確實非常簡單方更實用,可以很簡便的進行任用運算公式。而且孫和京也認識阿拉伯數字。
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阿拉伯數字是橫向排列的文字,而中國的古代的排版都是豎排。這樣在實際運用起來也十分別扭。而且孫和京也對引入阿拉伯數字持反對意見,而反對道理居然是番夷文字,豈能取代堂堂中華漢字,令商毅也覺得哭笑不得。
不過商毅馬上就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使用簡化的漢字數字, 當然使用“零”這個數字時,還是用一個圓圈形。在這個時候,方塊字的優勢立刻就體現出來,無訪是橫排豎排都無關緊要。而且阿拉伯數字能夠達到的方便使用功能,簡化的漢字數字也同樣毫不遜色。而孫和京對商毅的這個創舉也大加讚賞,立刻也就決定釆用這種簡化的漢字數字,進行教學。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