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團兵初成(2 / 2)

團兵們基本也都沒有沒學過武藝,因此練習繁雜多變的招式武功,不僅費時間,也收效不大。因為在戰場上,神馬複雜、花哨的招式都是浮雲,根本沒有多大作用。招式越簡單越直接,往往就越有效。隻要反複練習,強調團隊的作用,同樣可以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說得簡單一點,槍就是刺,隻有兩個動作:側身握槍,用力突刺。刀就是劈,也隻有兩個動作:抬刀,斜劈。其他的一概都可不管,隻要反複練習這兩個動作,練得標準,練得飛快,練到全隊整體統一,甚至是練到條件反射為止。

不過弓箭手的訓練就難了,盡管有吳漢生這個神射手,商毅如果用他的弩弓,也能算是另一個神射手,唐鎮、蔣義屈等人的箭法也都還算不錯,但全部的民團裏也僅僅就這麼幾個合格的弓箭手了。

商毅知道陪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至於神射手,除了天賦之外,就是用時間來堆積,正所謂神槍手都是用子彈喂出來的,神射手也不例外。好在弓箭手裏有相當一部份人是獵人出身,這批人上手還快比較快,但對其他大多數村民,商毅也不做奢望,隻要求他們能夠把箭按照正確的方向射出去就行了。畢竟在真正的戰場上並不太需要什麼瞄準,一般都是亂箭齊發,方向射對了就行,有那麼幾個優秀射手也就夠了。

另外長弓的射程雖然遠,但所需的拉力也大,一般人拉上五六次滿弓,手就沒勁,必需休息一會兒緩勁。就連吳漢生最多也隻能拉到十一二次滿弓。因此弓箭手不僅要訓練射箭,而且還要煆煉臂力,腰力。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苦練之後,弓箭手們的準頭雖然進展不大,但臂力卻有了明顯的提高,所有人一口氣都能拉出十個滿弓以上,絕大多數人能拉到十五六個滿弓,而吳漢生最多一口氣能連拉二十三個滿弓。

由於前一段時間團兵們都經過了基礎訓練,為了讓民團迅速形成一定的戰鬥力,因此商毅也減少基礎訓練的時間,把大部份時間都留出來訓練團兵的武藝和演習作戰。

大體上從毎天早上七點半開始訓練,先練一個小時的隊列和身體素質,然後練兩個小時拳術和武器,最後留一個小時為自由訓練時間,團兵可以跟據自己的情況,增加練習,或者跟據自己的喜好,練習其他的武藝。周少桓等一批少年人就是趁著這段空隙,纏著商毅教他們武藝。而商毅也把自己過去在部隊裏學的格鬥技術都教給他們。當然自然也少不了雙截棍。

鐵匠鋪裏以經為少年團打造了二十多把雙截棍,還是供不應求。而在早晚,滿村都可以看到少年們一邊揮舞著雙截棍,一邊哼哼著:“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 的聲音。

而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吃午飯、睡午覺。下午從一點鍾開始,就進行兩個小時的演習作戰訓練,內容包括埋伏,衝鋒、布陣、拒馬、撤退、箭陣、遭遇、渡河、搜索、紮營、夜戰等等。一方麵是商毅根據自己的經驗,另一方麵也是參考唐鎮他們幾人過去從軍的經曆,搗騰出來的這些訓練科目。

致於能有多大效果,其實連商毅自己都說不準備,畢竟基本訓練他還可以參考自己的過去在部隊中的訓練,但演習作戰訓練就不行了,畢竟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作戰模式和指導思想以經完全不同了。不過團兵們都喜歡下午的訓練,可比上午有意思多了。

三點以後,一天的訓練就完全結束,但商毅還不打算放過這些團兵,組織團兵們進行一些體育對抗賽,而選擇的項目,自然就是在競技體育中,最接近戰爭模式的足球。當然在古代中國,管這個叫“蹴鞠”。不過商毅還是完全了全套的現代足球規則。

在後世的中國,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號,叫“是爺們就應踢足球” 說得一點也不錯。團兵們很快就喜歡上這個運動。沒有幾天的功夫,就不用商毅組織,毎天完成了訓練之後,團兵們立刻就自發的組織起蹴鞠對抗賽來。而沒有上場踢球的人,也都自覺留下來,為各自的球隊加油助威,盡管按後世的標準,都屬於“臭腳”一級的水平,但也都樂此不疲,一直踢到太陽下山,才各自散場回家。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