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阮誌峰連連後退,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就是招架都力不從心。等楊鵬舉這一路打完,阮誌峰也退到五十米之外。不但是阮誌峰驚愕,就是楊鵬舉都駭然,原來嶽王爺的武功變化多端,不是阮誌峰這個強大的對手逼他,他真的沒有找到嶽王爺武功的決竅,但是他也為阮誌峰的武功所折服,因此之故,全力而為的。同時又想到張衝冠和王衝冠之所以在江湖上成不了絕頂高手,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合作,就算是這樣,他們都是江湖上的一流好手了。
得到這一啟發,楊鵬舉又想到變換招式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正好這裏有一個練招的高手,於是楊鵬舉不等阮誌峰出手,雙手從第二式龍行虎步、虎行龍步開始,依次打出,這次隻用了八成力。阮誌峰也不示弱,用刀鋒護住全身,這是自保的功夫,他不甘就此走掉,今日一戰,要不楊鵬舉死,要不自己死。楊鵬舉到猛龍過江、猛虎下山收手時,見阮誌峰沒有什麼異樣,心裏也有底,適才阮誌峰用刀鋒護體,他的八成力道根本攻不破阮誌鋒的氣牆,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內力差不多,自己一時占上風,憑的是緊急之下發現了嶽王爺的武學奧妙。阮誌峰之所以沒有走,他是報仇心切,當然就要弄清楚自己武功的破綻。阮誌峰沒動,就是想到楊鵬舉還殺不了他。他要想和阮誌峰練功,就不能全力施為。想到此,楊鵬舉舉手開始第三式攻擊,先前的不快,早就拋在腦後,眼前出現了拓跋承德的身影,不是他對武功癡迷,而是看到好的武功招式不得不去研究。現在楊鵬舉就是這樣,滿腦子的武學,就想在阮誌峰身上把這些武功全部都演練出來。
第三式攻擊的時候,楊鵬舉還是隻用八成力,他不想把阮誌峰嚇走,總得要給對手信心,這是楊鵬舉當時想到的,如果把阮誌峰打狠了,他會更加用功的到處找人學武,也許就成第二個拓跋承德,也許武林中又要多一個人人談虎色變的禍害。對敵人也要仁慈,也是對天下武林仁慈。除非把他殺了,可是像這樣的武學奇才,殺了真是可惜。
接過楊鵬舉的第三式,阮誌峰笑了,楊鵬舉的招式威猛絕侖,但是在他強大的刀鋒下也無計可施,因此他也是越打越有信心,既然你楊鵬舉拿不下我,我就有機會找到你的破綻,隻要找到你的破綻,那時候就是你的死期。
接下來令阮誌峰感到驚奇的是,楊鵬舉的招式招招不同,當然也看到他的破綻,但是楊鵬舉的掌力太過威猛,隻要他一分神出擊,必然會全線崩潰,死的是自己,所以他也不敢妄動。
楊鵬舉打完九路之後,發現這些招式有的守中帶攻、有的攻中帶守,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有的虛則實之、有的實則虛之,雖然打得不太行雲流水,但是總體還算到位。心下狂喜,想到用打亂招數重排路數,那麼這套掌法至少有九九八十一路,還有另外五掌加上又會是什麼效果,這還得在阮誌峰身上打出來看看。
打到三十六的時候,阮誌峰跳出圈外,怔怔地看著楊鵬舉,他當然對楊鵬舉以前的武功了然於胸,就連如何破解、如何擊敗他都算計好了的,可是這些招打出來比以前的招式更為凜冽、威猛,而且沒完沒了,好像沒有盡頭,他心下駭然,要報仇雪恨,還得重新定位。
楊鵬舉見阮誌峰站在那裏發呆,也沒有乘機出手,總得給他時間揣摩消化。隻有尊重對手,自己才能發現招數中的不足。
此時就聽兩聲大笑,從少室山上轉出來兩個身穿袈裟的和尚。
楊鵬舉一看,忙上前行禮:“晚輩楊鵬舉拜見誌隆禪師和誌慧禪師。”
阮誌峰也上前行禮:“拜見師傅和師叔。”
聽阮誌峰如此一叫,楊鵬舉明白了,原來阮誌峰是誌慧禪師的弟子,怪不得他的“拈花手”如此了得,還道是他到少林偷師學藝。
“鵬舉,你的武功進展神速,得以窺探嶽王爺的神功,可喜可賀。武林之幸,天下之幸。”誌慧禪師合什道。楊鵬舉正要上前謙虛一番,就聽誌慧禪師對阮誌峰厲聲道:“阮施主,我念你祖曾經也是中原武林名宿,你也是個武學奇才,這才傳你幾手少林功夫,以期造福武林蒼生,可惜你還是殺伐太重,以致你的武功進境不上。要知道少林功夫首先是要先學會做人,然後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你被仇恨蒙蔽了雙眼,你又如何更上一層樓?再有,傳你兩式三招,也不代表我就是你師傅,而且自始至終我都沒有說過我是你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