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八章蒙古戰術(1 / 2)

卻說楊鵬舉最後上了岸,看見崔瑀早也站到高處來。

就聽有人叫道:“媽拉個。。。。。。巴子。。。。。。,哪個叫你。。。。。。炸的。。。。。。,你不。。。。。。不曉得。。。。。。還有我們。。。。。。我們的人。。。。。。在下麵呀?”

崔瑀見這人就是罵人都罵得不成句,笑道:“如果不炸,蒙古人就都回了。”

“我不。。。。。。不管,”那人又道,“你要賠我。。。。。。我們的。。。。。。人。”

楊鵬舉躍過去對崔瑀道:“崔幫主果然守信,今日多虧崔幫主相助,要不然我們這些人可能還過不了鴨綠江。”

“楊幫主何出此言?”崔瑀哈哈笑道,“沒有想到楊幫主如此大義,東北丐幫我也是知道的,雖然沒有打過交道,可是單總瓢把子的大名我早就聽說過。不知道他今天來沒有?”

“正是在下。”單遠飛躍過來朝崔瑀拱了拱手道,“崔幫主的大名我也是神交已久,沒有想到在這裏以這樣的方式見麵。真是多謝。”

“見笑見笑。”崔瑀正色對楊鵬舉道,“我知道蒙古鐵騎厲害,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其勢如虹。我還是輕敵了。”

“崔幫主的布置還是對的。”楊鵬舉自嘲道,“如果不是我自作主張要幫你們一把,你們的人還不至於暴露,也許你們也要多戰些時候。孛魯確實也是個將才,他能夠在短時間判斷出河裏有炸藥。”

單超這時道:“蒙古人以區區十多萬人打天下,而且常常是以少勝多,還是有他們一定的道理的。”

崔瑀看了看單超道:“你說來聽聽。”

單超看了看楊鵬舉和父親。

楊鵬舉對單超道:“崔幫主既然要聽,你不妨說說。正好我們也想聽聽,今後對打蒙古人也有幫助。”

崔瑀不明白地問楊鵬舉:“他是何人?他如何知道蒙古人的?”

楊鵬舉對崔瑀介紹道:“他就是單壇主的公子,才從蒙古回來。如果不是他,我們還要吃很大的虧。”

崔瑀點了點頭,他當然對這些事也有所耳聞。不過,現在天色已晚,有事還是回到本部在說,況且他也看到這些人困馬乏,應該休整了。他對楊鵬舉道:“楊幫主,我看還是先回到防地再說吧!”

楊鵬舉對崔瑀道:“我們來這裏隻是借個道,如果崔幫主方便,不妨給我們幾艘船, 我們馬上就走,以免給你們國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崔瑀笑道:“我既然來了,就不怕麻煩。”

元儼對崔瑀道:“現在兵貴神速,我相公的意思是從這裏過大宋到登州最近,也就是三、四天的航程,如果遲了,讓孛魯發覺,我們又得繞道到臨安。”

楊鵬舉道:“不錯。現在山東大部都在孛魯手裏,今天他吃了這樣大的虧,他定會報複。想我丐幫這樣多分舵,如果不及時回防,怕要吃孛魯的大虧。”

崔瑀想來也是,他對楊鵬舉道:“楊幫主既然有事,我也不勉強。不過,我還是得請這位兄弟講講蒙古人的戰術。你放心,船沒問題,我讓他們到海邊來接你們。這裏到海邊也並不太遠”

楊鵬舉興奮道:“如此甚好。單將軍,我們邊走邊講,讓崔幫主也有個心理準備。”

單超叫了聲“好”道:“蒙古大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製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征。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千人隊,每隊1000人由一個千夫長帶領;每個騎兵千人隊包括10個騎兵百人隊,每隊100人,由百夫長帶領;每個騎兵百人隊包括十個騎兵十人隊,每隊10人,由十夫長帶領。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麼一部分士兵就隻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裏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金國和 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接近兩石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米。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