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畫名作2-3(3 / 3)

符瑞圖釋獸

封建時代,皇家為給自己的統治尋找理論根據,往往把自然界出現的一些怪獸、怪植物或其他不可理解的現象,說成是上天降下祥瑞,讚頌國家即皇家的統治。有的還將其畫下來,名之曰《符瑞圖》。北宋真宗時期(998~1022)隨著道教的興盛,大搞迷信活動,蓋了無數道觀,勞民傷財;有的地方巫師成主角,無人生產(見前《以神像騙人》條)。仁宗登基以後,想極力扭轉這種社會風氣。嘉祐三年(1036)六月,交趾(今越南)向宋朝進貢兩隻異獸,稱貢麟。按麟即是神獸,如果接受這一說法,就等於同意對方向宋獻祥瑞,其意義遠非一般的送禮。如何回複交趾,一時在朝廷引起熱烈討論。送來的兩隻異獸,“狀如水牛”,身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瓜果必先以杖擊之然後食。樞密使田況說:昨日南雄州簽判、屯田員外郎齊唐奏此獸與史書所載麟不同,倘不是麒麟,則朝廷就是受到外國欺詐了。知虔州(今江西贛縣)、比部郎中杜植奏稱,廣州曾有與國外做買賣的商人,辨別此獸應是“山犀”。對照《符瑞圖》,麟,仁獸也,麇身(獐子)、牛尾、一角、角端有肉。今交趾所獻,不類麇身而有甲,必知非麟,但不能識其名。對照《爾雅》或《廣誌》等文獻,也無法解釋。最後朝廷以交趾獻“異獸”回複,讓使節帶回執返國。這樣處理,既不失禮,也未被欺。雙方麵子都過得去。

搜巧匠鑄聖像

北宋前期幾代皇帝,都大興宗教美術活動,而每次活動都從全國各地廣召高級藝術工匠。宋真宗作皇帝時期是道教美術活動的最高潮。大中祥符五年(1012)八月,議鑄玉清昭應宮正殿聖像,為了保障聖像的質量,令江、淮發運使李溥訪巧匠,得杭州民張文昱等。在建安軍(今江蘇儀征縣治)西北小山上專辟一鑄造場,由李溥全權管理。為了取得朝廷信任和借機要條件,慌稱道場有神雀、異光、慶雲之瑞。朝廷得到奏報,便派修宮使丁謂前去醮謝(隆重的祭祀禮),並設宴犒勞在那裏的將校、官吏、當地威信高的老人、賜服役者錢。丁謂與李溥相互串通,多載奇木怪石,盡搜東南巧匠,以取得皇帝歡心。丁謂讓李溥對朝廷說,為了鑄造聖像,他們節衣縮食,全力以赴,朝廷下詔獎賞他們。欺上瞞下,中飽私囊。第二年三月,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使,修宮副使宗諤副之,北作坊使、淮南江浙荊湖都大發運使李溥為都監。同時提升李溥為順州刺史,以表彰他鑄聖像之功。升建安軍為真州,熔範聖像之地,特建為儀真觀。聖像運往汴梁(今開封)過程中,下詔聖像所經州縣,官吏各賜宴設。至於沿途拆橋毀田之事,則不在話下了。

北宋七帝塑像

北宋七帝指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恒、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每位帝陵陵寢內各有塑像。七帝陵位於今河南鞏縣,金兵攻陷汴梁(今開封)前,朝廷倉促將七帝塑像集中於溫州啟運宮開元寺內,別造朱輦七乘,列於殿廡。專差中官一員主香火,謂之“直殿”。凡遇重大節日,朝廷遣快行家齎送香燭,帥守與直殿同致祭。每尊塑像前都用朱盤裝十幾樣美味食品供祭,酒三獻(即獻大三遍酒)。1127年金占領北方以後,北宋七帝陵淪於敵手,每年不可能親自祭陵了,隻能在臨安(今杭州)淨慈寺後建望祭殿。每歲寒食節,朝廷差官一員,望祭西京(南宋人稱原北宋汴梁為西京)諸陵。差升朝官讀祝版,其詞雲:“曆正仲春,感戴濡於雨露;心馳西洛,悵遐阻於山川。恭維某祖某宗,靈鑒在天,聖謨傳後,秩上陵之典禮,徒切望思,絕寓祭之權宜,愈深愴慕。”其禮用盤食,茶湯,三獻酒。

皇帝陵寢供本人塑像,始於五代,今發掘的蜀王建墓有王建雕像。漢、唐皇帝陵寢不設主人塑像。宋皇帝陵寢設本人塑像,從雕塑史的角度看,意義重大,推動雕塑寫實技術的發展。宋代繪畫、雕塑進一步世俗化、個性化,與藝術普及有直接關係。留存至今的太原晉祠宋塑,山東長清靈岩寺宋塑十八羅漢,其個性之鮮明,前所未有。

宋人畫蟹

畫蟹始於何時,不敢確指。從文獻看,宋人畫蟹似較普遍。僅舉二例。據南宋洪邁記載,文登(山東膠州治)人呂亢,多識草木蟲魚。他在台州臨海(浙江台州)做官時,因經常看見各種各樣的蟹,覺得很有意思,北方人多未見過。於是找來畫工畫了一幅蟹圖,有十二種之多,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甚至連名字都稀奇古怪,如蝤蛑、撥桌子、擁劍彭骨、竭樸、沙狗、望潮、倚望、石菌、鼓其、蘆虎、蜂江等等。

又,北宋人強至(杭州人,慶曆六年即公元1046年進士,官祠部員外郎)《墨蟹》詩雲:瑣瑣江湖中,忽在幽人壁。短螯利雙鉞,長跪生六戟。骨眼驚自然,熟視審精墨。初疑蟮穴束,猶帶浮泥黑。橫行竟何從,躁心固已息。終朝牆壁間,頗有肥霜色。我來空持杯,左手莫汝食。誰奪造化功,生成歸筆力。看來這是一幅用墨畫的蟹圖,文字描述很生動。可惜圖畫已不可見。

畫草蟲諷刺新法

北宋中期,宋神宗有感於內憂外患,欲變法圖強,任用王安石等推行新法。遇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激烈反對。有的聯合起來向神宗告狀,詆毀新法。有的將地方出現的天災造成農民逃亡的情況,也歸罪於新法,畫成“流民圖”奏告朝廷。還有的轉彎抹角畫草蟲,影射新法人物。畫史上有一位雍秀才,名字不詳,他就畫了八種草蟲,每一蟲影射一位新法人物。如畫蝸牛升高,諷刺王安石;畫鬼蝶,諷刺章忄享。蘇軾《雍秀才草蟲八物》詩記載較詳,其詩曰:

蘇軾促織

月叢號耿耿,

落葉泣溥溥。

夜長不自暖,

那憂公子寒。

蛻形濁汙中,

羽翼便儇好。

秋來間何闊,

已抱寒莖槁。

蛤蟆

悍目知誰嗔,

皤腹空自脹。

慎勿困蜈蚣,

饑蛇不汝放。

蜣螂

洪鍾起暗室,

飄瓦落空庭。

誰言轉丸手,

能作殷床聲。

水天牛

兩角徒自長,

空飛不服箱。

為牛竟何事,

利吻穴枯桑。

歇虎

吱吱有足蛇,

脈脈無角龍。

為虎君勿笑,

食盡蜇尾蟲。

蝸牛

腥涎不滿殼,

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

竟作黏壁枯。

鬼蝶

雙眉卷鐵絲,

兩翅暈金碧。

初來花爭妍,

忽去鬼無跡。

詩與畫都被刻在石碑上,在世上流傳,至遲到南宋石碑尚存。

鬆鶴圖祝壽

在文藝作品中,以自然物的某些屬性寓意人的品格,《詩經》已開其端,《楚辭》則更是屢見不鮮。繪畫作品中以鬆竹鶴等形象為人祝壽,在唐代已較普遍。唐於邵在唐德宗生日(742~805)時,進獻鬆竹圖並賀表,繪長鬆,佐之修竹,寓意鬆可君於竹;卑(竹)可奉於尊(鬆)。鬆竹在眾木中壽命最長,當冬天來臨,眾木凋零之時,鬆竹獨盛。畫鬆竹圖,“借堅貞之姿,願增天地之壽。”

此後該習俗相沿不衰,遼道宗生日定為“天安節”,有人獻《鬆鶴圖》祝壽。海山和尚《天安節題鬆鶴圖》詩曰:千載鶴棲萬歲鬆,霜翎一點碧枝中;四時有變此無雙,願與吾皇聖壽同。按《遼史·道宗紀》,清寧元年(1055)十月丁亥,有司請以帝生日為天安節,從之。道宗生於公元1032年,死於公元1101年。

屍主與畫像

屍主這一名詞,讀者可能感到陌生。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死人,而是春秋戰國以前流行的一種喪葬形式,即由死者的隔輩親人或臣下裝扮成死者生前模樣,在靈堂接受親屬和臣下跪拜。生與死是人生曆程中兩個重要連接點,但長期以來,人們對生與死這種自然現象,不得其解。孔夫子曾雲:不知生,焉如死。也就是說,孔夫子也解釋不了生死現象。在原始時代,親人死後,家人守在屍旁,以示哀悼;或埋在住處附近,幻想他(她)仍活在自己身邊。後來逐漸改變習慣,人死後及時埋屍,以入土為安。在奴隸社會,特別是早期還保留很多原始習俗,人死後由“屍”(活人裝扮的)接受跪拜,後來改由“木主”(木牌上寫上死者名字,代替“屍”)。再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屍製被廢止,以畫像代替。這就是屈原《楚辭·招魂》中所雲“像設君室”即帛畫的由來。最早的肖像畫,居然是喪葬製度改革的結果,屍製廢而畫像興。人物雕像的興起,也與喪葬製度改革有關。奴隸社會普遍流行“人殉”製,特別是大奴隸主死後,要殺大批奴隸殉葬,甚至要活著的大將或嬪妃殉葬,《詩經秦風·黃鳥》就記載了秦穆公死後,以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三名開國大將殉葬的事,遭到普遍批評。《左傳文公六年》及《史記·秦本紀》都記載了這件事。後來隨著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野蠻的人殉製終於被廢止,埋入地下的不再是活人,而是代替品“俑”。不僅人物肖像畫與喪葬製度有關,人物雕刻也與喪葬製度有關。總之,藝術品最初都是實用品。都來源於人們的實際需要,用普列哈諾夫的話說,就是“實用先於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