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像追查小偷
北宋初期,有一位名叫元靄的蜀僧,自幼來汴梁(今開封)相國寺落發,受大具足戒。此人通曉相法(相麵術),又善畫,肖像皆能逼真。宋太宗聽說他的大名後,便把他召進宮廷為自己畫像。一天,當太宗剛從後苑賞春歸來,烏巾插花,天姿和暢,元靄張絹素,展筆墨,一揮而就,形神兼備。太宗龍顏大悅,優賜厚嚐。由是,元靄名聲大振,豪門顯貴爭求其筆。元靄還是著名壁畫家,嚐寫相國寺西經藏院後大悲菩薩(即千手千眼觀音)。真宗即位後,召元靄憶寫太宗禦容,稱旨,恩賜甚厚。
據錢希白《洞微誌》記載,元靄供奉內廷時,一日在禦書院中寫粉本,中官(即宮中太監或京城之官)皆來看。他每畫一像染色押屬完了,便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石研,研磨取色,塗蓋在肉色之上,效果特別好,有呼之欲出之感。他的肖像畫所以高出眾工之上,就因為這一絕招。有一天,元靄畫像畢,剛剛用這塊小石研研的顏色塗蓋上,還沒有來得及收起,一個小太監抓起小石研挾在懷中揚長而去。元靄急忙追上前去,逼令小太監把小石研放回原處。但小太監口出穢語,急忙跑掉了。元靄非常生氣,因遍尋中官,同列沒有人肯說出那位小太監的姓名。元靄就憑記憶畫了那位小太監的肖像,去求見李都知(神福),哀訴小太監搶石研及辱罵之事,憤憤不平,要追查。李都知責怪說:我手下人甚多,你又說不出他的姓名,叫我到哪裏去找?元靄從懷中取出畫像說,就是他,按圖索驥即可。李都知一看畫像,立即大笑道,我當是誰呢,原來是楊懷吉。你怎麼能見他一麵就能畫出他的相貌來?真是神筆!李都知延坐嗟賞久之。後令人傳楊懷吉前來,重重責怪一頓,楊懷吉認罪致謝而去。自此,元靄的肖像畫的身價更加高漲了。
這個故事從側麵告訴我們,北宋肖像畫是很發達的,畫家們擅長默畫即記憶畫。記憶畫要求畫家必須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抓住神態。蘇軾《傳神記》曰:“傳神之難在目。傳神與相(麵術)之道,欲得其人之天,法當於眾中陰察之。”陰察,需要有藝術家的眼力,更要有畫家的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憶畫皇帝像
北宋初肖像畫家牟穀,字子衝,美風儀,他深曉相術,善畫,尤長於人物肖像。宋太宗登基前,牟穀已在其身邊供職;登基後,得為圖畫院祗侯。端拱元年(988)奉詔隨專使往交趾(今越南),密令遍寫安南王黎桓並其臣佐肖像。因瘴海毒氣,在外漂泊十餘年始還京師。回京時,宋太宗早已晏駕,真宗趙恒即位,因牟穀是先帝舊臣,故熱情接見慰勞一番。牟穀居閶闔門中,恰遇真宗去建隆觀祭祀,牟穀便將自己事先畫好的太宗肖像張掛於戶內,真宗路過時見到這張畫像,非常驚訝地說,這不是大行皇帝(皇帝晏駕則稱大行)禦容嗎?敕中使取下這幅畫像,命人傳來牟穀。問張掛太宗禦容是何居心?牟穀對曰:臣事先帝,待罪於圖畫院,使於異域,淹留歲月;還朝,雖然先帝晏駕,伏惟陛下,效思訓俗。臣所以追寫者,廣陛下罔極之心。先帝聖容,臣乞傳貌。雖聞已敕沙門元靄寫之,但元靄善畫側麵像。臣竊以為自古皇王南向恭己,正麵像更為尊貴,臣畫的是先帝正麵像。真宗聽後覺得不無道理,反怒為喜,當麵允諾且加以厚賞,並提升為翰林待詔。
以畫像偵察敵情
中國古代畫像用途頗多,獎勵功臣、為人祝壽、教育後代、懷念情人、詛咒仇敵、醫病祛災等等,甚至用作偵察敵情之手段。古人搞情報,除派遣間諜偷聽、偷看、偷記之外,最便當的方法是派遣畫家潛入敵營,偷畫對方地形、敵國君臣肖像,以供研究敵情之用。如五代著名畫家王靄,工畫佛道人物,尤長於肖像畫。原為後晉人,後被契丹掠走。趙匡胤代周建宋後,契丹因懼怕北宋的威勢而將王靄放還歸宋。宋授予他圖畫院祗侯的職銜,被派往江南,潛寫南唐重臣韓熙載、宋齊丘、林仁肇等人形象,秘密帶回汴梁,為宋滅南唐提供了形象資料。因王靄偷畫敵國大臣形象有功,趙匡胤又提升他為翰林待詔。
又如,宋哲宗朝大臣韓粹彥,長得魁梧俊秀,說話聲音響亮動聽,善於詞令。宋哲宗命他為“迎勞北使”,專門負責與北朝的外交工作。北朝為了了解北宋的外交動態,特派畫家潛入宋京城,偷畫韓粹彥的形象以歸,為北朝研究對付宋的攻勢,提供了寶貴資料。
再如,北宋末宣和年間(1120年前後)宋徽宗趙佶有意征討遼國。當時宮廷有一名諜報人員對趙佶說,遼國主蕭天祚長得一副亡國相,應派人去探聽虛實。班列中有人推薦陳堯臣出使遼國,說陳是婺州人,善於繪畫,精通人倫之學,登科為畫學正。趙佶接受建議,授陳為水部員外郎,假尚書,派往遼國。陳奉命出使,偕兩名畫學生同往。沿途命畫學生細心觀察遼國地形,並且畫成圖。進人遼國受到蕭天祚接見後,默畫了蕭的形象,連同地圖一起帶回國。陳堯臣回汴梁後,先打發兩名畫學生回畫院,他一個人上朝向徽宗請功,謊稱:“虜主望之不似人君,臣謹寫其容以進,若以相法言之,亡在旦夕。幸速起兵,兼弱攻昧,此其時也。”當即呈上畫像和地圖。趙佶以陳出色地完成了偵察敵情的任務,提升他為右司諫。陳實際上是貪天之功據為己有了。類似的事,還有明代著名畫家徐渭,他在胡宗憲幕府期間,也曾深入倭寇大營偷畫敵人地形。
誣陷治罪奪人藏畫
唐宋以來,上至天子,下至官僚和一般文人,都喜歡收藏書畫。手段五花八門,或以借為名,偷偷臨摹,以假易真;或出高價收買;或以官職兌換,更有甚者,個別官僚仰仗權勢,誣陷藏有名畫的人,借機奪人之愛據為己有。宋仁宗嘉祐年間(1057~1063)身為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知壽州、檢校工部尚書的孫沔,他就在處理一樁案件的過程中,霸占了原告家的一幅名畫。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杭州有一大富豪,名叫許明,他家藏有百顆大寶珠,其妻弟邊詢以錢三萬三千強行買下,許明告到官府。孫沔在審理此案過程中,得知許明家還藏有一幅郭虔暉畫的《鷹圖》,便動了邪念,起初托人勸說許明獻出這幅畫,遭到拒絕。孫沔決心要弄到這幅畫,便冥思苦索找許明的過失,後來打聽出許明的乳名叫“大王兒”,此名字的來曆,據說是許的父親在許將出生時到水仙大王廟祈禱,許明落生後,其父便給他起了這個乳名,象征此子是大王的恩賜。孫沔抓住這件小事,小題大做,誣陷許明陰謀稱王,以莫須有的罪名判了刑,將許明發配到遠方,派人查抄了許明的家,孫沔趁機奪走了許明家珍藏的郭虔暉畫的《鷹圖》。
郭虔暉(又作郭乾暉),五代南唐著名畫家,少年時曾參加過黃巢農民起義軍,因號郭將軍。善畫鳥雀,在郊外自己住所的園林裏,喂養了許多鳥雀,仔細觀察它們的食宿飛鳴等種種動態,有心得立即畫下來。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終於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許明家珍藏的《鷹圖》,正是郭的精心之作,價值連城,所以才逗起孫沔的邪念。後來,孫沔因風流韻事犯了案,被朝廷罷了官。許明乘機詣提點刑獄,斷一臂重新起訴,以伸不白之冤。經再審理,查實許明確實被誣陷,無罪釋放。《鷹圖》是否被追回,不得而知。
入山觀猴激靈感
中國古代畫家一向有師造化的傳統,對所要表現的對象,實地觀察,心領神會,胸有成竹之後,一揮而就。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出身畫工,以畫花鳥、畜獸著稱。他的作品意境富有更多的文人韻味,克服了畫院作品人工氣太濃的缺點,從而給畫院作品帶來了新的生機,米芾稱之為“徐熙後一人而已”。這些成就的取得,是畫家認真繼承傳統的同時,深入觀察體驗生活的結果。他為了畫好獐、猿等動物,嚐遊荊湖間,入萬守山百餘裏,以觀察猿、狖(音右,猴屬的一種)獐、鹿之屬的行為動態及山中林石景物的特征,一一熟記胸中。有時寓宿山家,動經累月。創作之前,反複琢磨山林中動物的天性野逸之姿。又曾在長沙自家居舍後麵,疏鑿池沼,間以亂石叢花、疏篁折葦,水中蓄養水禽,經常透過穴窗觀察水禽動態,以資畫筆之妙。正因為他熟悉所要描繪的對象,所以才能畫得生動傳神。英宗治平元年(1064)被召入宮廷作畫,他激動不已,對親人說“吾平生至藝,於是有所顯發矣!”曾奉詔繪製開先殿之西廡百猿圖,可惜才畫好十幾隻,突然暴病身亡。據米芾《畫史》記載,易元吉之死是因為畫院妒賢嫉能,被人用毒藥害死。畫家英年早逝,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