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個好消息(1 / 2)

“哎……”

“沙你哈……把山羊趕回來……回來吃晚飯了……”

這聲音猶如一首激揚動聽的山歌,在群山深處婉轉回旋,來來回回數次,最後又慢慢消失在群山深處。

在寧蒗這個邊遠的山區,到處是綿綿的群山,山上布滿崎嶇的羊腸小路。俗話說“對麵一座山,抬頭走半天”,正是這裏的真實寫照。當地人隔著山互相喊話,用的就是這種長而高昂的聲調。

阿嘎嫫做好了晚飯,抬頭看看就要落山的夕陽,隔著兩座大山,呼喚自己的大兒子沙你哈回家吃飯。

“哎……”

十歲的沙你哈手拿一根樹枝,正在山上放羊,聽到了母親的呼喊,用同樣長而高昂的聲調,回答自己的母親。沙你哈個子不高,黝黑的臉上還帶著稚氣,一雙大大的眼睛,眉毛很濃,從眼睛裏透出農家孩子的質樸和聰穎。他穿著一件打著補丁的衣服,腳上穿著一雙後跟已經磨破了的膠鞋。

“阿母……你們別著急……我馬上就趕著羊群回來了……”

其實沙你哈一聽到阿母(彝語,母親或媽媽的意思,以下同)呼喚自己,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放了一天的羊,這時感覺又累又餓,恨不得馬上回到家裏,吃上香噴噴的晚飯。說是放羊,不如說是放羊和放豬,因為彝族同胞們一般是豬和羊一起放牧的。他數了數自家的羊和豬,一共十一隻羊和四頭豬,羊和豬都沒有少,於是趕著它們朝村子裏走去。

這是一個不大的村落,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村子,村子裏家家都是木壘子房(這是當地彝族居民普遍的一種住房形式,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也居住這種房子。用圓木或方木相互交叉壘積而成,美觀大方,具有防地震、冬曖夏涼的特殊功能,缺點是容易著火)有些人家房頂蓋的是瓦,但有些人家房頂蓋的還是木板,當地人稱“黃板”,就是將成材的樹木劈成板狀,覆蓋在房頂上,再用石塊壓住木板,就可以遮風擋雨了。

村子總共才五六十戶人家,居住很分散,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兩座比較平緩的山上。有兩戶人家甚至居住在山的最高處,與村子隔著很遠的距離,俗稱“窩子”。當地人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在很久以前,彝族先民為當時的朝庭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庭為表彰彝族首領的功績,許諾“高官給你坐,好馬給你騎。”但是首領把話聽成了“高山給你坐,好馬給你騎。”於是率領他的部落遷到了高山上居住,世世代代綿延至今。傳說未必是真,不過故事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彝族居民的居住環境,也就是一般都是居住在山上。阿嘎嫫家也不例外。

羊群咪咪的叫聲和豬群嗷嗷的叫聲,響透了這個不大的村落。村子裏家家炊煙嫋嫋,戶戶傳出飯菜撲鼻的香味。

沙你哈在很遠就看見阿母站在家門口,正等待自己回來。這是阿母的習慣。每天傍晚沙你哈放羊該回家的時候,阿母總要站在家門口張望,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平安的回來了。

沙你哈的阿母名叫阿嘎嫫,三十多歲的年紀,她個子高大,身體健康,顴骨很高,透著一種農村人的純樸和堅毅。頭上圍著一條毛巾,耳朵上墜著一串銀質耳環,上身穿一件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一套寬大的五色百褶裙,左腰上係著一個綴有飄帶的荷包。她看見自己的孩子沙你哈趕著羊群回來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幫忙吆喝著羊群,羊群和豬群便自覺的分開,各自回到圈裏。

“沙你哈,累了吧,別著急,你的弟弟沙子火不知去哪裏耍去了,等阿母把他找回來後才一起吃飯。先進屋休息一下,餓了忍著點哦!”

阿嘎嫫關心的對自己的孩子說。

“阿母,我不餓。”

沙你哈懂事的邊對母親說,邊說邊走進家裏,坐在火塘邊烤火。

這是一座用木頭搭成的木壘子房,一共三間,每間大概有二十多平米。左邊的房間是母親的住房,裏麵除了一張床,還堆放著大概六七千斤的洋芋和一些雜物。這是全家一年的主要口糧。右邊的房間是沙你哈和弟弟沙子火的住房,同樣放了一張床,還有家裏的一百多斤的蕎子和其他雜物也都放在這間屋裏,顯得雜亂不堪。兩間房間都沒有窗,平常光線很暗,房間裏散發著糧食的香氣。中間的這間房屋的中後方,是一個一平米左右大的一個大火塘,此時火塘裏的火燒得正旺,上麵支著一個很大的鐵三角,鐵三角上麵茶壺裏的水顯然是要開了,正冒著熱氣。火塘邊上熱著做好的飯菜。火塘的左右兩方各鋪著一張兩平米左右的竹席,這種竹席是用一種當地的韌性很大的野生山竹編成的,平常可以在上麵坐著烤火或做事,如果有客人來,就在上麵鋪一張用羊毛做成的披氈,讓客人坐在上麵,算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正屋對著門的右邊是一個廚櫃,左邊放著兩隻水桶和一個煮豬食的一口大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