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藝術設計2-3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藝術設計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包括北歐五國,即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和冰島。在將現代設計與傳統的以手工藝為基礎的設計相結合的過程中,這些國家特別是丹麥、瑞典和芬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設計顯示出對傳統材料和生產技術的尊重,又能滿是20世紀社會和經濟的需要,因而在國際設計界獨樹一幟,影響十分廣泛。
斯堪的納維亞五國地處“歐洲之冠”,資源貧乏,與外界相對隔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些國家多為農業國,與大陸國家相比生活條件相當艱苦。英國式的工業革命一直沒有在這些國家出現,因此向工業化轉變的過程相當平緩。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中,手工藝的傳統非常濃厚。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正是將產生於嚴酷條件下的簡潔、實用的設計思想與工業的效率和功能主義融為一體,使手工藝傳統而實際的特點與新的嚴謹的理性主義並行不悖,因而創造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從19世紀末,設計運動就開始在以手工藝為基礎的傳統工業中興起,如瑞典的古斯塔夫伯格和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等陶瓷工廠都由藝術家主持設計工作。在兩次大戰之間,傳統的工業仍以手工藝為主,在克蘭特(KaareKlint,1888~1954)等先驅性的手工藝人——設計師的推動下,丹麥在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高質量手工製作家具的傳統,並進行簡化、創新,進而走向功能主義,並采用人造板等新材料,積極探索傳統生產方式與美學革新相結合的結果,使設計思想產生變化,將設計重點放在為大眾市場提供簡潔而富有現代感的用品上。另一方麵,這期間現代產業在瑞典發展起來,如出現了汽車廠家沃爾沃、沙巴和電器公司伊萊克斯等。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確立起來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是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它體現了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傳統的融合,以及對於形式和裝飾的克製,對於傳統的尊重,對形式與功能一致性的追求,對於自然材料的欣賞等。同時,它又是一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格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設計美學。如由漢寧森(PoulHenningsen,1894~1967)設計的照明燈具獲得好評,後來發展成了極為成功的PH係列燈具,至今暢銷不衰。這類燈具具有的極高設計水平,其來自於照明的科學原理,使用效果非常好。PH燈具的重要特征是:1所有的光線必須經過一次反射才能達到工作麵,以獲得柔和、均勻的照明效果,並避免清晰的陰影;2無論從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3對白熾燈光譜進行補償,以獲得適宜的光色;4減弱燈罩邊沿的亮度,並允許部分光線溢出,以防止燈具與黑暗背景形成過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適。PH燈具的富於變化的典雅的幾何形構成造型正是這些特點的直接反映。
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義當影響到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設計時,極端形式的功能主義並未深入,各種家具和家用產品需要一種比功能主義更為柔和並具有人文情調的設計方法,即所謂“軟性”的功能主義。那些與國際潮流並駕齊驅的設計一方麵保持革新的功能主義精神,同時又以一種能夠批量生產的方式應用木材等傳統的材料。這一階段的家具清楚地展示了這種新風格的特點:即以直線為主的簡潔結構技術,視覺上和實際上的輕巧形狀以及使用皮革、木材等天然材料,同時又不失功能主義的實用原則。馬姆斯登(CarlMalmsten)和馬特遜(BrunoMathsson)是瑞典現代設計師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家具設計思想建立了瑞典居家環境輕巧而富於人情味的格調,為家庭成員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依托。馬特遜喜歡用壓彎成型的層積木來生產曲線型的家具,這種家具輕巧而富於彈性,提高了家具的舒適性,同時又便於批量生產。他十分擅長對材料的選擇,纖維織條和藤、竹之類自然而柔軟的材料被他廣泛采用。丹麥的克蘭特設計的椅子通過采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著色的皮革和素色織物,創造了一種接近自然的設計語彙。著名的芬蘭設計家阿爾托(AlvarAalto,1898~1976)以用工業化生產方法來製造低成本但設計精良的家具而著稱,他利用薄而堅硬但又能熱彎成型的膠合板來生產輕巧、舒適、緊湊的現代家具。他於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是采用膠合板和彎木製成的,輕巧而適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特點,既優雅而又毫不影響其舒適性。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人文的情調,而且也有助於降低成本。他1937年設計的花瓶采用了有機形態的造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祖國的湖泊邊界線。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產生較大影響,推動了國際家具設計的“軟”趨勢,並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
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將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在1939年的紐約國際博覽會上,確立了“瑞典現代風格”作為一種國際性概念的地位,在50年代又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在1954年米蘭三年一度的國際設計展覽中,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展示出了全新的麵貌,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都獲得了參展的很大成功。這些國家的設計組織在戰後實行了一種合作政策,它們的第一項主要成就是名為“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展覽,在美國藝術基金會的讚助下,這個展覽從1954~1957年在北美22個城市的主要博物館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形象在國際間廣為流行。
20世紀50年代,一批戰前就素負盛名的設計師如漢寧森、克蘭特、馬姆斯登、阿爾托等仍走在設計的前列。例如漢寧森在戰後又設計了許多新型的PH燈具,特別是他設計的PH—5吊燈和PH洋薊吊燈取得了很大成功,至今暢銷不衰。另一方麵年輕設計師也脫穎而出,由此推動了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進一步發展。瑞典設計師艾格裏和胡高(ChristophEgilandHugo)為菲塞物電器公司設計的電動打字機;作為工程師的設計師沙遜(SixtenSason)為胡斯奎納公司設計的家用設備及電動工具和為伊萊克斯設計的真空吸塵器等,都是十分成功的設計。沙遜於1945年為沙巴公司設計的小汽車的空氣動力學線條反映了該公司以飛機生產起家的影響,他1960年設計的“99”沙龍車,采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楔形車身,將外形優美的比例與舒適和操作方便結合起來。設計師威斯加德(JanOilsgaard)1953年為沃爾沃公司設計了“亞馬遜”型小汽車,外型清晰大方,式樣平凡但富有人情味,合乎北歐人平和、清靜的心理,因而連續生產了18年。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人情味還體現於工業裝備的設計上。1965年,由6名設計師組成的瑞典“設計小組”參與了索爾納公司的膠版印刷生產線的開發設計工作,他們對生產線工作過程進行了詳盡的人機工程分析,重新設計了標誌、符號、指令和操縱手柄,使工作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瑞典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的機械產品設計也較有影響,由該公司設計師設計的移動式空壓機不僅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和機動性,而且機體的兩側麵板可以方便的舉起,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員進行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