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張之洞的折子之後,慈禧差一點氣得吐了血,她當然看得出張之洞的用意,無非就是為了他自己的那一點清名,競然就不顧朝廷的大局。但慈禧也拿張之洞沒辦法,他畢竟是三朝老臣,總不能為這點事情治張之洞的罪,而且張之洞的行為還得到了不少官員的支持,認為張之洞有氣節,有風骨,到是比李鴻章強多了。
慈禧現在也沒時間和張之洞算帳,既然海外華人開出了條件就好辦了,雖然條件確實苛刻了一些,但事到如今清廷還有什麼可選擇的嗎?而且慈禧也試探性的詢問過各國公使的意見,各國公使也都建議清廷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盡快恢複和平。慈禧一想覺得也對,再苛刻的條件,也比第二次庚子國變好得多。
但最重要的是選一個新的談判大臣才行,張之洞顯然是不適合的,想到了這裏,慈禧隻好歎了一口氣,看來隻能再啟用袁世凱了。當然這一次啟用袁世凱,朝廷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因此就在第二,清廷下旨,加封袁世凱北洋大臣、總理府衙門大臣,練兵大臣,並加一等武毅伯爵;同時贈誥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少保、嗣母牛氏為一品誥命夫人;生父袁保中太子少保,二品生母劉氏為二品誥命夫人;還給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加了一個三品後補道台。要求袁世凱立刻回京赴任,並且還怕袁世凱又推什麼有病之類,特意明京中有良醫,盡可放心。
原來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一共有兩位夫人,即原配郭氏和繼室劉氏,袁世凱是繼室劉氏所出,排行第四。不過袁世凱在幼年時被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因此原來的嬸娘牛氏就成了袁世凱的嗣母。
1901年,袁世凱的生母劉氏過世,袁世凱扶柩回鄉葬母,本想將生母安葬在項城袁氏祖墳的正穴,但袁保中的正室郭氏所生的長子袁世敦因與袁世凱不和,因此以嫡庶之分的禮法為由,以袁世凱生母非正妻,不得入祖墳與袁保中合葬,盡管那時袁世凱已是封疆大吏,但在家門中依舊得聽兄長的意見。結果不管袁世凱如何請求,乃至下跪哀求,袁世敦就是不肯讓步。最終袁世凱隻得重新選擇吉地安葬了生母。葬母結束後,袁世凱一怒之下,發誓再不回老家項城,將自己的老家安置在安陽洹上村。
收到了清廷的封賞之後,袁世凱的心裏也十分痛快,其實他對什麼北洋大臣、總理府衙門大臣,武毅伯之類的官職也不是在太意,隻有練兵大臣才是袁世凱最看重的,這可是兵權。另外生母被朝廷贈誥二品夫人,袁世凱也很高興,這不僅僅是極大的榮譽,以後在老家的人麵前,也有誇耀的資本。而且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一生沒有出仕為官,僅以附貢生資格捐了個正五品的同知,但繼室被贈誥二品夫人,袁保中自然不能隻是一個五品同知了,因此也贈封了一個太子少保,但這樣一來袁保中的正室郭氏則什麼都沒有,那麼對袁世敦也是一個譏諷。袁世凱也能想得到,袁世敦收到朝廷的贈誥之後,會是什麼表情。
不過滿意歸滿意,但袁世凱也不能冒然就回北京,當然這次不是再擺譜了,而是要清廷表態。原來張之洞的行為也給袁世凱上了一課,這才叫人精呢?不該背的鍋,絕對不能背。既然張之洞不願背這個鍋,那麼自己也不敢背,當初李鴻章好懸沒被全國饒口水淹死,最好是讓朝廷自己明確的同意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自己隻當個跑腿去簽字的人。
於是袁世凱立刻再寫折子給清廷,表示自己願意為國出力,但和海外華人談判,關係重大,當如何談法,還請朝廷明示。意思也很明確,答不答應海外華饒條件,給個明顯的法。同時又和華東政府進行溝通,表示自己己被朝廷複了職,並被任命為談判大臣,正在盡力服朝廷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請華東政府寬容一些時間。
收到了袁世凱的折子以後,慈禧又氣得差點背過氣,這袁老四的滑頭也不在張之洞之下啊,居然要朝廷先明確答應海外華饒條件,然後再去青島談判,朝廷把什麼都答應下來了,還要你袁老四去談什麼。其實慈禧心裏也明白,張之洞也好、袁世凱也好,都是不想替朝廷背鍋,擔這麼個罵名罷了,唉,還是有李鴻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