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二)(2 / 2)

在一戰後期德國發起的“春季攻勢”中,德國使用這一戰術,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隻是由於那時德國的國力不足,戰術上的成功也改變不了大局,不過“胡蒂爾戰術”卻因此而功成名就。在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閃電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鑒了“胡蒂爾戰術”的思路。

當然“胡蒂爾戰術”其實並不是胡蒂爾一人創立,而是由德軍的多位軍官集體研究的結果,隻不過胡蒂爾是一戰中將這一戰術運用最成功的人,而他的表弟魯登道夫對這一戰術的創立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

不過魯登道夫雖然沒有在這一戰術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個人光彩遠比表兄更為耀眼,在開戰之前,他隻是一個少將,而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不僅榮升上將,而且還擔任諒國軍方最高的職務—總參謀長。盡管德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魯登道夫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組織能力和戰術手腕,是一戰中最好的陸軍指揮官。

在舊時空裏,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定義為是新老帝國義為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因此曆史對參戰的各方評價都不高,但從純軍事的角度看,胡蒂爾和魯登道夫無疑都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人,兩饒作戰思想、戰術理念也都值得後世認真研究學習。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德國軍事觀察團的成員還有華東政府的老朋友海因裏希親王,他是觀察團的副團長,也是海軍部份的負責人,當然是掛名,親王的主要任務是和華東政府進行政治層麵的交流與溝通,因為德國己有和華東政府結盟以對付俄國的思路,因此親王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試探了解華東政府的態度。而海軍人員的實際負責人是萊菌哈特*舍爾,他己是第二次來中國,上次是作為德國為華東政府建造軍艦的德方負責人來到青島,並且參加了爪哇海戰,這次也是舍爾主要申請,並且得到諒國的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的支持。海軍的人員被分派到幾艘巡洋艦上,參加封鎖對馬海峽的巡航,而舍爾暫時留在青島,參加人民軍海軍的艦長交流班,並了解對馬海戰的詳細過程。

相比於德國觀察團的星光燦爛,美國的軍事觀察團的星光就要暗淡得多了,除帶隊的是約翰?約瑟夫?潘興準將之外,基本沒有多少穿越者認識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舊時空裏美國是在一戰末期才參戰,因此在一戰中並有出現多少名將,而美國的知名將領基本都是在二戰時出現的,現在這批人都還是低級軍官,都沒有入選觀察團。

潘興是極少在一戰中出名的美國將軍,而且他也是剛剛才提升為準將的,在此之前他是美國駐日本大使館武官,在日俄戰爭開始之後,任日俄戰爭的軍事觀察員,並在奉會戰之後,返回美國向羅斯福總統報告戰爭的詳細情況,深得羅斯福的賞識,並利用總統的權力,將潘興由上尉直接提升為準將。

不過潘興離開遠東戰場沒多久,戰局就發生了逆轉,潘興所收集的資料全部作廢了,不過羅斯福總統認為潘興在亞洲任職的時間長,而且又當過軍事觀察員,因此這次組建軍事觀察團,才任命潘興為團長帶隊,再到遠東觀摩戰爭,並且了解華東政府的態度,畢竟羅斯福總統己紛向交戰的三方都發出流停的信號。

當然也有穿越者從美國軍事觀察團中找到了知道的名字,就是海軍的負責人羅布利*D*埃文斯準將,這個饒出名到不是參加過什麼戰鬥,而是舊時空裏,他擔任了美國組織的進行環球航行的大白艦隊司令。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

美國軍事觀察團到是比德國韌調得多,並沒有提出什麼特別的要求,基本是尊從華東政府的安排,畢竟美國的關注主要是在政治層麵上而不是軍事層麵。

隻是兩國的軍事觀察團到達青島時,戰爭基本接近尾聲了,可以讓他們觀摩的戰爭確實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