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2 / 2)

現在段祺瑞要求鐵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隴過去,保護自己的側翼,並協助自己進攻歸德府,從軍事角度來,這樣的安排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真要是將歸德府打下來了,雖然首功是段祺瑞的,但鐵良、良弼做為全軍主將,又參與戰鬥,自然也是功不可沒,在朝中也是交待得過去,而且兩人都是滿人,日後的仕途也必然會一帆風順。

隻可惜現在鐵良、良弼都被嫉妒心迷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這個時候隻想拆段祺瑞的台,而沒有想到其他的利害關係,因此兩人商議之後,下令北洋二鎮王英楷部移師駐守潞安府,自己則領軍撤回到沁州,不僅沒有向段祺瑞部靠隴過去,反而拉開了距離,製造了一個更大的空檔來,然後就等著看段祺瑞的笑話。

這時段祺瑞部駐紮在大名府南賭長垣縣,隻等著鐵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隴過來,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歸德府。那知連等了三,鐵良、良弼不僅沒有派兵過來掩護自己,反而還移駐到潞安府,還拉大了和自己的距離。

而就在這時,義勇軍的行動也迅速的展開,集中了3個師,2個團的兵力,共計約4萬人左右,將段祺瑞部包圍起來。

其實義勇軍的布置是從三以前就開始了,在義勇軍放棄大名府的時侯,就己經做好了在大名府與河南省交界位置包圍、並全殲段祺瑞部的計劃,義勇軍2師就從山東借道,繞到段祺瑞部的背後;義勇軍1師剛運動到段祺瑞部向西側,截斷鐵良、良弼部增援段祺瑞的路線,3師和兩團則負責對段祺瑞部的正麵、東側的包圍,並且還將義勇軍唯一的一個炮兵團以及華東政府支援河湖根據地的6門125毫米野戰炮也都拉到戰場上。

本來圍殲段祺瑞部的戰鬥昨就應開始,但鐵良、良弼部後撤,拉開了和段祺瑞部的距離,讓義勇軍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布置準備得更為充份,因此才將進攻拖後了兩,而且義勇軍的指揮官栗文飛接到了華東政府軍事工作組要求全殲段祺瑞部的命令之後,也將指揮部設在戰場附近,親自在第一線坐鎮指揮。

義勇軍的布置被清軍的偵察兵報告給段祺瑞之後,段祺瑞也不僅大為震驚,而且又有些茫然不解,因為自己本來還是自信滿滿,隻等著建功立業的,現在突然一下形式逆轉,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這樣極大的反差,又是發生在短短數日之內,也讓段祺瑞猶如是做了一個不真實的夢。

不過段祺瑞畢竟還是要麵對現實,這一切都不是夢,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實。因此自己必須打起精神來,趕緊想出應對之策,否則自己真有可能在這裏喪命。

現在段祺瑞隻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刻突圍;二是固守待援。但這兩個選擇都有相當大的危險,除非是突圍時要有接應的軍隊,而固守更是需要解救的援軍,但現在自己上那兒去找援軍呢?找鐵良、良弼救援嗎?自己現在落到這步田地,不就是被鐵良、良弼害得嗎?如果他們揮軍向自己這邊靠隴過來,自己那會陷入義勇軍的包圍之中呢?這兩個人實在是太可恨了。

不過讓段祺瑞有些不理解的是,鐵良、良弼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難到他們就不想剿河南的匪患嗎?自己這一路失敗,那麼這一次征剿也就基本失敗了,而鐵良、良弼作為這次征僥指揮者,自然是責無旁貸的,他們難到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就在這時,段祺瑞忽然想起袁世凱給自己的兩封信,在第一封信裏有:況三路受阻,唯兄一路告捷,亦非善果;第二封信裏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看來原來袁世凱早就算準了這個結局,隻是當時自己一門心思的想著怎麼把河南巡撫落到實處,因此根本就沒有太在意。

想到了這裏,段祺瑞也不禁悔恨交加,袁世凱可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而自己被朝廷封了河南巡撫之後就把什麼都忘了,將袁世凱的嚀囑也拋到腦後,而袁世凱並沒有怪罪自己,不僅給自己送去賀儀,還寫信提醒自己要心,這是何等的寬宏大度,自己落到這一步,全是貪心不足,見利忘義所置啊,實在是怪不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