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這個時候段祺瑞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沒有考慮聽從袁世凱的嚀囑停止進攻,想的隻是怎麼樣才能讓袁世凱接受自己進軍立功,又不得罪袁世凱,但又絲毫沒有想到,這兩件事情根本就是互相對立,不可調合的,這隻能明河南巡撫對段祺瑞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強烈了,因此影響了段祺瑞的判斷力。
其實封段祺瑞為署理河南巡撫是由慈禧親自拍案決定的,當時在朝中也引起了不的反應,因為段祺瑞雖然立下了一些功勞,但還不足以擔任巡撫,既使是一個虛職的巡撫,由其是滿族大臣,反對更是十分強烈,資格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他出任了河南巡撫當然會助漲袁世凱的勢力。不過慈禧還是力排眾議,決定了對段祺瑞的封賞。
不過雖然做出了決定之後,但慈禧的心裏卻是相當失望的,滿族權貴雖然鬧著收漢饒權力,弄得聲勢浩大,但確時是沒有什麼人材,鐵良、良弼平時號稱知兵善戰,但到了戰場上卻原形畢露,寸功未得,還不如袁世凱手下的一將;而就是這樣,這兩個人在滿族權貴還算是能做點正事的人,而大多數的滿族權貴根本就是一群不學無術之輩,連自己重獎段祺瑞的用意都看不出來。
慈禧重獎段祺瑞,首先當然是激勵清軍,畢競這次出戰的北洋4個鎮中,有3個鎮都是袁世凱的心腹,要仗打成這個樣子,裏麵沒有貓膩,慈禧就是打死也不信,因此借重獎段祺瑞,也是做給王英楷、吳鳳嶺看,想升官發財嗎?那就用心打仗吧。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削弱袁世凱勢力的重要一招,從表麵上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提升段祺瑞是增加袁世凱的勢力,但慈禧心裏清楚,其中的道理並不是這麼簡單,段祺瑞和袁世凱之間雖然有一定的個人感情因素,但主要的還是存在著共同的利益,準確的是袁世凱可以給段祺瑞提供升官發財的機會,當然袁世凱也由此而利用段祺瑞為自己出力,兩人可以算是各有所得,實現雙贏。但如果另外有人也能給段祺瑞提供升官發財的機會,比袁世凱更強,甚致和袁世凱有矛盾,這樣段祺瑞和袁世凱之間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就算不立刻翻臉,也會插入一根契子,而段祺瑞和袁世凱的關係,也就會發生變化。
另外段祺瑞當上巡撫以後,雖然官職仍不及袁世凱,但畢竟不受袁世凱的管轄和指揮,甚致可以自成一體,這樣兩人之間早晚都會發生矛盾,就算是沒有,朝廷也可以輕而易舉的製造出一些矛盾來分化兩人,因此實際自然是削弱了袁世凱的勢力。這就是朝廷的優勢所在,畢竟無論袁世凱還是段祺瑞,都是清廷的官員,最終還是受製於朝廷的。
事實上這種分化手段在慈禧看來一點都不新鮮,當初曾國藩平定太平國,創辦的湘軍,立下不世之功,又掌握兵權,一時權力之大,足以動搖朝廷的根基,而朝廷削減曾國藩的權勢,就是用的這一招,就是把曾國藩的部下如左宗棠、胡翼林、李鴻章等人一個個的都提拔到和曾國藩相等的位置,然後在他們當中製造矛盾,結果左宗棠和曾國藩反目,而李鴻章雖然沒有和曾國藩反目,但他創辦淮軍,和曾國藩創辦的湘軍之間的矛盾也無法解決,因此也和曾國藩不是一條心了。
其實慈禧一直都沒有把袁世凱放在心上,既使知道袁世凱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也聽之任之,就是因為慈禧有太多的辦法可以輕鬆的對付袁世凱,並將袁世凱培養的勢力輕易解化掉,因此才故意裝糊塗,並以此借用袁世凱的能力為清廷辦事,畢竟清廷還是需要能辦事的人。
隻可惜滿族的貴權們隻會叫嚷著收權,要權,野心比誰都大,但辦起事來卻沒有一個人能修讓慈禧放心的,如果滿人中出幾個袁世凱這樣的人物,那怕是隻有袁世凱的一半能力,自己也就不用這麼倚重袁世凱了。由其現在自已重獎段祺瑞,滿族的權貴中競沒有一個人看得出自己的用意,這叫自己怎麼敢將朝中的大權交給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