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位規則的引入,隨即發明了“造越位”戰術,使少數防守球員對抗多數進攻球員成為可能性,因此在防守時,不用在後場堆砌過多的防守球員,2人足可,隻需要在對方進攻時,一名防守球員前壓,越過進攻球員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前壓的時機沒有掌握好,造越位戰術失敗,由於身後還有一名防守球員在,仍然有一定的防守能力,不會就直接送對麵一個單刀球。
而對進攻一方來說,從後場直接開球到前場的戰術顯然不可行了,進攻方麵一改往日的單打獨鬥,必須進行局部配合,傳球的重要性在比賽中大幅增加,同時還須要在中場進行過渡,因此才有了中場的位置和中場球員出現。不過這個時候的中場球員主要還是承擔過渡和防守職責,並非球場上的組織者。
這樣235陣型也就應運而生,2名後衛+1名門將留守後場防守,利用越位規則與對方前鋒周旋;3名中場球員負責進攻時的中場過渡,而在防守時又負責阻止對方的中場過渡;進攻則由5名前鋒依靠局部的傳切配合完成,幾乎不參與防守。
這個戰術非常嚴謹,也相對簡單,每個位置的作用和職責都單一且明確,活動區域也相對固定,因此以這個時代的足球技戰術規則下,這確實是一個攻守平衡的陣型,於是迅速成為了主流陣型。
但這套戰術就導致造越位戰術的濫用,嚴重限製了進攻的發展,因此在1925年,越位規則改為:本方球員和對方門線之間隔有二名對方球員(含守門員)時,可以向前傳球。這也就是後世越位規則的核心內容,不過後來又不斷進行完善,允許進攻方球員可以與第二名防守方球員位於同一條線上,不被判罰越位;如果得球的隊員並不處於越位位置,即使同一時刻有一個不實際影響比賽的隊友處於越位位置,也不會被判罰越位等。
而越位規則的修改,限製了造越位戰術的泛濫使用,才徹底終結了235陣型對足壇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英國阿森納隊傳奇教練赫伯特•查普曼發明的WM陣型,不過這己經是舊時空的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了。
當然破235陣型戰術,對華東政*府足球隊來說卻並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在舊時空裏,有太多的反越位戰術,其實反越位戰術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先傳球,後上人,人追球。什麼後排插上,斜傳直插,直塞斜插等,都是有效的反越位戰術。華東政*府足球隊對此也進行過專門的訓練。
而斯圖加特隊雖然排出了五名前鋒,看似人數不少,但五名前鋒的位置比較固定,由其是還有內鋒這個在後世己經取消的位置,因此的進攻戰術十分簡單,一是邊鋒下底傳中,中鋒和內鋒在門前搶點門,二是內鋒或邊鋒在禁區角附近45度斜吊入禁區,由中鋒搶點頭球攻門或擺渡,另一側的邊鋒、內鋒搶第二落點攻門,當然中鋒和內鋒、內鋒和邊鋒之間,也會有一些傳球配合,或是由中鋒、內鋒靠個人技術強行突破。有時中場球員也會插上遠射。
但華東政*府足球隊有5名後衛防守,而且在防守時後腰也會回撤,協助防守,因此在人數上並不落入下風;在防守戰術選擇時,仇義采用在舊時空裏己經淘汰了的自由中衛戰術,也就是將中後衛分為自由中衛和盯人中衛,其中盯人中衛的位置稍稍靠前,主要負責盯防對手最有威脅的前鋒,而自由中衛的位置稍稍靠後,也被稱為拖後中衛,責任是後衛線上那個位置出現漏洞,就由他負責上前補位,因此這個位置也被稱為清道夫。
這個戰術的優點就在於增加了防守的層次和厚度,因此迅速被廣泛的應用,但由於清道夫的位置過於靠後,在大多數時間都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由其是在實力較強的球隊裏,對手進攻到本方禁區的機會畢竟不多,這樣在無形中相當於是浪費了一名球員,因此在舊時空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傳奇球員貝肯鮑爾開創了拖後中衛插上前助攻的戰術,被稱為自由人戰術,而有參與插上助攻任務的中後衛,也被稱為自由人。
這種戰術一直應用到舊時空的20世紀90年代,進入21世紀後,由於球員素質和技戰術意識的提高,中後衛不在分自由中衛和盯人中衛,無論是雙中衛還是三中衛,都是平行站位,並從根據球場上的俱體情況,輪流插上助攻,因此清道夫、 自由人這些稱號也就都成為曆史。